陈树人:只信仙都有此奇
作者:吴为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美术馆外景

  1961年,陈树人(1884年-1948年)先生的夫人、居巢孙女居若文女士将陈树人的116件代表作品慷慨捐赠国家,成为中国美术馆接受的最早一批捐赠。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凝聚了陈树人的艺术与人生。60年后的今天,我馆将其“活化” ,让其艺术全貌展示,以再睹其风采,且由此而深入了解陈树人其人、其艺,以及岭南之风。

  陈树人,曾身居政府要职,终因政治立场不合拂袖而去,携笔徜徉于山水之间,寻诗论画,歌颂自然,赞美民众,与高剑父、高奇峰合称为“二高一陈” ,共创享誉20世纪中国画坛的“岭南画派” 。

  “岭南画派”一向以融合创新为旨趣,在艺术风格、形式语言、题材内容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格。同时,这一群体的画家还提倡艺术要为社会、时代和民众服务,他们将个人理想、政治见解以及对国家和民众的忧患福祉置于心头、寄托诗画。为此,陈树人提出了“人格艺术论”的艺术思想,注重画家人品、艺品的培养。陈树人的人品和艺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为艺术理想勇猛精进。20世纪初,陈树人即拜晚清大家居廉为师学画,对当时的中国传统绘画及其现状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之后,为革新和推动中国画发展两次远赴日本留学,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学画、留学以及政治活动的坎坷经历促使他对艺术和人生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他既没有为传统画学观念和方法所囿,也没有陷入以西方为主的现代艺术浪潮中。他清晰而明确地意识到艺术守正创新要根植于民族文化,借鉴先进文化,倡导创新文化。在他的画中,依稀可辨倪云林构图之意,且可感西洋绘画中物象的透视关系、明暗处理所带来的新意。古而新是其风格的气象。

  二是讴歌自然之美。陈树人眼中、笔下或诗句里的自然,更具有现实性、民族性。淡出政治舞台后,陈树人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始终不息的是他的脚步,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无数寻美的踪迹;始终不辍的是他的笔墨,于尺幅不大的平面空间状大千万象。他将岭南、江浙、黔赣、川渝以及京津等地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文之美尽收笔底,成就了《自然美讴歌集》 《战尘集》以及《寒绿吟草》等诗集和一系列画集,集南北风光于册页,展卷则幽深旷远,空濛灵动,令人神往。

  三是为国家和民众赞歌画像。徐悲鸿评价陈树人“忠勤耿介之风,足励末世而树模范” 。他所描绘的驴夫、轿夫以及峨眉山的背夫等社会底层人物形象,传神写照,细致入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创作近千首关切祖国和民族命运的爱国诗篇,汇集成册,即为《战尘集》 ,并以“十四年间老阁中,今朝寰宇战尘空。虽然未有涓埃补,国难犹能共始终”结尾。

  上述之外,陈树人重才爱才。上世纪30年代,陈树人赏识高二适的诗文和才学,经其举荐,高二适先后在华侨事务委员会、立法院等部门任职,并由此得以与于右任等诸名士唱和,而逐渐崭露头角于文坛,以其深厚之学养和昂扬之书风独步书坛,在近现代文化史上确立了一座高峰,遂成佳话。

  陈树人之艺术,源于传统之厚重,成于生活之写意,美于诗画之意境,新于中西之融通,其构图之奇,其意蕴之仙,映照出他人生的无限美妙。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陈树人绘画作品展海报

陈树人绘画作品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