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文心 八秩述怀
——捧读张道诚新著《笔墨半生缘》
栏目:书者
作者:汪碧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于无声处见真情。步入耄耋之年的“80后”著名作家、书法家张道诚的新著《笔墨半生缘》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不搞首发式,让读者安安静静地走进书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

  八秩述怀——《笔墨半生缘》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随笔文集,其文字优美、笔调清新,既是张道诚的成长记录——书中记录了一位高考落榜回乡的知识青年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心路历程;又是他的文化印记——书中凝聚了一位活跃文坛和书坛半个世纪的作家、书法家的笔墨情趣;更是他昂扬向上的精神体现——书中表达了一位“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领导干部、艺术家“扎根人民大地、厚植人民情怀”的文化担当和主动作为。

  齐鲁大地,文风兴旺。山东广饶是千年古县,兵圣孙武故里、吕剧发祥地和齐笔原产地。1941年10月16日,张道诚出生于广饶县城关北高村,兄妹5人中排行老二,穷苦家庭早当家,张道诚带大了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直到10岁才开始上学。“可能是年龄大的关系,我在学校里成绩比较好。课本上教的,都能很快背下来。中午休息时,让写毛笔字……高小时,我的班主任是聂绍宪老师,高高的个子,说话声音很大,是个老学究,会画兰花。每周一次作文,隔周写一次日记,要求都用毛笔写。讲话时,老师总是把全班作文排名念一遍,每次我都是第一名。这样大大地激发了我写作的积极性,渐渐地培养了我的作文兴趣。自此之后,更认真去写作文,开始萌发了我的作家梦,立志做一个文化人,成为一个作家。”张道诚深情回忆。

  《笔墨半生缘》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写》,收录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作者所写的22篇代表性文章,这其中包括作者1964年6月9日在《大众日报》上发表的处女作《农村可以大有作为》,1978年10月12日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成名作《暴风雨中的海燕——记青年共产党员贺延光同“四人帮”英勇斗争的事迹》;第二部分《写我》,收录8篇关于作者的代表性评论文章,包括书法大家李铎在内的各界人士以不同视角对作者进行评述;第三部分《自订大事年表》,作者从1941年出生记到2020年,作者亲历的重大事件历历在目;第四部分《书法作品选登》,收录作者不同时期书法作品37幅,其“俊逸雅致、简静平和”的文人书风跃然纸上。

  “人生有很多偶然的机会。1964年我正在山东省团校学习的时候,《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王洁玉同志到团校召开座谈会,学校派我参加了。学习结束后就调我到《中国青年》杂志社做编辑、记者工作了。天下就有这么巧的事,本来上大学就想做记者,虽然未考上大学,却阴差阳错地做上了这项我最喜欢的工作。我特别高兴,感谢组织上的培养。1965年我调到了北京,同学们说我坐直升机的,一步登天了。”“我在北京工作40年,团中央20年、全国政协20年”。张道诚的工作岗位历经变化,唯一没变的是他从未停止学习和思考,坚持文学与书法创作齐头并进,先后出版了诗集《诚信斋吟草》、文集《苔花如米小》《张道诚书法集》等。1994年,经书法大家启功、刘炳森介绍,加入中国书协;2002年,经著名作家陈建功等介绍,加入中国作协。

  李铎曾评价张道诚:“他的书法启蒙于‘童子功’,受益于刻苦勤奋。他告诉我,写字是他的一种爱好,于繁忙的公务之余,读帖临池不辍,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将爱好变成一种习惯,真心诚意为之,日久就有收获,他的斋名就叫‘诚信斋’。他擅长多种书体,笔风清隽厚实,结构、章法力求多变,粗与细、浓与淡相结合;以博大沉雄的力感来感染观众,并从中体现‘豪迈儒雅’的审美追求。尤其是他的行书作品,用笔收放自如,亦静亦动,酣畅淋漓,既有文人之细腻,又有书家之豪放。他在行草书方面得悉古今之变,使众法归己所用。故其行草不是宗守一家,而是勤在临池,博取众长。尤见浓淡干湿、长短点线的交叉,和谐中寓苍润,尊古法而不拘于法,张扬个性,突出道法中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之美,风格特立,自出机杼,以潇洒自然之姿而为书家所称道。 ”作者以半生笔墨和80年的生活实践深刻诠释着李铎对他的八字评价“道法自然、诚信立世”。

  笔墨半生缘,传递正能量。半个世纪以来,张道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身入”,更“心入”“情入”,勇于投入时代洪流,厚植人民情怀。张道诚始终关爱社会,关心家人,观照生活,近些年更是致力培育新人,作为20多年的同事和部下,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即使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他在突发脑梗逐步康复的同时,还组织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的书画家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并提出明确要求“传承红色基因,翰墨奉献人民”。

  步入耄耋之年,张道诚依旧笔耕不辍。笔墨半生缘,又岂止是半生之缘?张道诚挥之不去的是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所以他不会停下手中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