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典风雨故 老树新花绽新颜
栏目:关注
作者:南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58年周恩来接见易俗社演出人员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这是经典秦腔剧目《三滴血》的经典唱段。该剧由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于1918年编写而成,情节跌宕起伏,剧情构思巧妙,其“双生双旦”的结构具有典型易俗社风格。该剧曾于1958年进京演出,广获专家好评,并被选为1959年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剧目,跟随“三大秦班下江南”巡回十三省、市; 1960年,该剧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100年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它已成为陕西久负盛名的文化符号。

  百年经典  盛演不衰

  秦腔《三滴血》取材于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该剧讲述了山西商人周仁瑞在陕西经商时,其妻一胎生二子而亡,己养长子天佑,次子卖于李三娘,三娘更其名为李遇春,与己女李晚春订为婚姻。后仁瑞经商折本,带天佑归山西,其弟周仁祥独霸家产,不认天佑为侄儿,告到五台县衙。县官晋信书以滴血之法断为非仁瑞亲生子,强令拆散。遇春长大成人,三娘亡故,恶少阮自用垂涎晚春,兴起讼端,上峰悬调晋信书到陕西审理此案,晋信书复以滴血之法,将晚春判于自用,花烛之夜,晚春逃出寻找遇春,仁瑞寻子途中与王妈相遇,二人不服滴血断案,同往县衙质问,晋信书又以滴血试验,判仁祥与子牛娃非亲生父子,错误百出,后天佑、遇春结盟投军,各在疆场立功受封得官,提审县令晋信书,冤案始明,合家团圆。晋信书也因主观断案而罢官。

  该剧行当齐全,唱做并重,首演于1918年, 1921年易俗社带此剧赴汉口演出, 1958年到1959年陕西演出团带此剧两次晋京献演,并巡回江南十三省演出,享誉大江南北。易俗社创始人之一李约祉先生曾评价该剧:“其离合悲欢,曲尽其妙,入情入理,自然天成,绝不见斧凿之痕。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称赞这出戏是“秦腔之《十五贯》 ,简直可以同莎士比亚的剧作媲美” 。1960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之拍摄成戏曲艺术片,一时间家喻户晓。该剧历经百年,代代相传,成就了易俗社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享誉全国的刘箴俗、刘迪民、苏牖民、王天民、刘毓中、樊新民、陈妙华、全巧民、肖若兰、孟遏云等,从主角到龙套,俱是黄金绝配,给戏迷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久演不衰。还有张保卫、戴春荣、李淑芳等众多秦腔名家……现今新一代易俗社的中坚力量惠敏莉、李洪刚、王宏义、韩利霞、陈超武、朱海娥、李东峰、范莉莉、屈鹏、王战峰、卢利华、张腊梅等,在易俗社的王芷华、卢东升、张保卫等老一辈艺术家悉心排导下,继承了该剧。该剧三次晋京演出,受到专家、同行、戏迷的好评,拥有广泛而深刻的群众基础。

  传承经典  “青春”重现

  2018年,是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上演100周年。为了能更好地将这部剧的演出传承下去,将秦腔技艺传承下去,西安秦腔剧院从去年起就开始筹划排演青春版秦腔经典剧目《三滴血》 ,并确定由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易俗社原社长张保卫为以易俗社二十期传承班学员为主的演出阵容排导,同时又有屈鹏、王毅、田平、马一排、冉星等青年优秀艺术家加盟,为该剧在易俗社舞台上演百年献礼。

  复排中,曾经参演过该剧的几位易俗社的老艺术家郝振易、全巧民、任慧中、孙莉群、卢东升担任考官,为张保卫老师给易俗社传承班学员排演的《三滴血》把脉,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彩排结束后,指导老师分别从动作、唱词、角色区分部分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复排导演张保卫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排练,将这个戏立了起来,确实不容易。我们要一场一场进行细抠,解决存在的问题,力争把《三滴血》完美地呈献给观众。 ”

  当青春版秦腔《三滴血》作为西安秦腔剧院“每到周末有好戏”的第55期演出,在西安易俗社剧场华美亮相时,赢得满堂彩。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给演员们打出了85分的成绩,同时也勉励他们,不能骄傲,要多演、多锻炼,向老艺术家学习、向中年演员学习,力争达到更高水平。该剧连演三场,场场爆满,曲折妙趣、引人入胜的剧情,细腻生动、耐人寻味的表演,深深地吸引着每位在场观众。

    易俗社中坚力量演出《三滴血》 。左起:惠敏莉饰演贾莲香,韩利霞饰演王妈,朱海娥饰演李晚春,陈超武饰演李遇春,王宏义饰演周仁瑞,李东峰饰演周天佑

  常演常新  给人教益

  “百年剧社百年路,百年经典百年传,百年精神百年魂。 ”为什么《三滴血》能够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连演百年而不衰,并且常演常新,给人许多教益?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馗认为,这部戏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沿袭了明清传奇以“双线结构”为基础的编剧传统,保持了古典戏曲经典中最繁复的“三审三问”“双生双旦双团圆”的故事模式,嘲讽了“晋信书”式的教条武断作风带给百姓的苦难悲怆。该剧表面上充满着中华民族崇尚喜乐的昂扬精神,实质上又将现代人文理想充盈其间。针对剧中糊涂而刚愎自用的庸官,那些从普通人口中表达出的怒斥责问、那些从普通人心里爆发出的愤懑抗争,极具强烈的现代理性和现代关怀意识。该剧继承了古典戏曲时期的艺术法则,在剧目思想、人物塑造、情节铺叙中表达现代观念,诉诸现代思想,很好地解决了艺术传统与现代创新的矛盾。《三滴血》所提供的艺术创作成就对于纠正当前戏曲创作中出现的诸多误区,如剧目创作的简单粗疏化、舞台表演中的一人主演化和行当萎缩化、戏剧风格的单一化和教条化等,提供了极好的示范样本。

  新时代如何让优秀演员再现传统,让优秀经典塑造演员,发掘传统、传承传统、维护传统,保护易俗社这张陕西文化名片,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自我建设?日前,秦腔优秀经典剧目《三滴血》上演100周年座谈会暨系列纪念活动启动仪式在西安易俗社举行。

  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社长惠敏莉、戏剧评论家孙豹隐、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等认为, 《三滴血》对青年演员的锻炼价值很大,青春版《三滴血》为百年经典注入新活力。该剧背后的思想、艺术价值仍值得当代学习和研究。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说,自己18岁登台演《三滴血》 ,到如今81岁,角色从演戏变成了教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排演《三滴血》全过程的三大秦班,目前在世的只剩下三个人,我是其中一个,只要我在一天,就一定要把《三滴血》一直教下去。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表示,易俗社通过重排《三滴血》 ,整理影像、文字资料,并向社会公众来展示秦腔魅力,很好地遵从了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非常值得肯定。易俗社通过“老人带新人”的方式促进了人才的培养,这种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青年剧评人李想建议,如今,新媒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大有可为,在纪念《三滴血》上演百年之际,我们可以利用新的途径进行传播。

  《三滴血》自诞生起就一直深受戏迷朋友们的喜爱,被誉为秦腔中的“瑰宝” ,至今难以逾越。纪念该剧的一系列活动即将陆续展开:今年易俗社还将开启《三滴血》的西北五省巡演之旅;开展关于该剧艺术成就的主题研讨会、主题图片展、戏曲进校园、老中青三代同唱《三滴血》秦腔音乐会、古城戏迷自乐班共唱《三滴血》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10月23日和24日,该剧还将受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出。

(本文图片由易俗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