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将文化元素融入重建
作者:华晓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十年前的那场地震,整个什邡遭受重创,什邡的文化系统也随之受到巨大破坏。震后的什邡并未一蹶不振,她以铿锵有力的步伐不断前行,并将文化理念与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入重建、振兴工程,使得重建后的什邡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

  文化设施助建设

  “弟子规,圣人训……”伴随着朝阳升起,什邡市元石镇箭台村又传来琅琅读书声,每个周末,箭台村当地35名孩子就会手捧书本按时出现在该村设立的青少年公益培训班上,识字、读书、练书法、唱京剧……自培训班设立以来,这里的国学课程延续至今,从未间断。整合资源建设箭台文驿,利用箭台文驿设立青少年公益培训班,通过青少年公益培训班传承传统文化,震后的什邡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特色文化地标,用文艺助力城市建设。

  “箭台文驿”只是什邡打造众多公共文化设施的惊鸿一瞥,红豆村的红豆书院、双石桥村的翰林院子、什邡书法广场、京什街、三中心……无不彰显着什邡以文艺的形式助力乡村、城市振兴的决心。

  文化抚慰暖人心

  “书法进帐篷,笔墨慰惊魂” ——如今,什邡人民还清晰记得市文联组织什邡市书协开展的那场特殊活动。2008年地震发生后,被安排到集中安置点、住进活动板房的受灾群众痛苦不堪,在那个特殊时期,市文联组织什邡市书协开展了主题为“书法进帐篷,笔墨慰惊魂”的活动,使群众特别是幸存的儿童度过了十年前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文化的抚慰功能不仅于此,地震周年之际,什邡组织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了与地震相关的诗歌,并建成一面诗歌墙,生动地表达了什邡人民“迎接灾难、抗击灾难、抚慰心灵、振奋斗志”的激情。

  文化品牌惠百姓

  “走,一起去听百姓大讲堂。 ”如今,这句话在什邡随处可以听见,“百姓大讲堂”一直以来在什邡老百姓口中津津乐道,而它正是灾后什邡积极打造的文化惠民重要品牌。

  灾后什邡的文化事业重建以政府为主体,以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手段,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图书馆积极延伸服务,博物馆频频开设公益讲座,“百姓大讲堂”应运而生,老百姓对每年30余场的讲堂乐此不疲。同时,灾后什邡社区的文化重建也全面提速,渔江村、马祖村、宏达新村、城东村等乡村建设展示出文化自生意识,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

  文化重建显成效

  重建非易事,灾后文化产业重建更不易。

  如何修复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景区考验着什邡人民的集体智慧。什邡抓住文化产业的智力经济可逆势上扬的特征,形成“四大着力点”工作模式,加大力度抓好文艺创作,深化“书法之乡”建设,完善对外文艺交流制度,瞄准文艺服务生活,并取得诸多成效。如今,什邡市双盛初级中学建成四川省首家被中国书协命名的“兰亭中学” ;每年围绕“禁烧秸秆”“走建惠”“我的中国梦”和落实“四个交代”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创作文艺作品;每年开展文艺惠民工程,举办迎春书法展、美术摄影展,组织“书法进万家”书写、赠送春联活动,送文艺讲座、演出到镇村……可以说,什邡文艺精品处处可见,什邡文化产业遍地开花。

  文化推介亮特色

  提及马祖的黄菊茶、冰川的猕猴桃、红白的易氏豆腐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什邡紧抓契机善于推介的成果。

  什邡属北京对口援建的地方。完成重建的什邡紧抓北京援建的契机,利用北京文博会平台,每年都会组团参加,在展示书法、雪茄文化的同时,以“康养休闲”为主题展示了什邡乡村文化旅游,并借机将马祖的黄菊茶、冰川的猕猴桃、隐峰的川芎、红白的易氏豆腐、马井的绿色食品、师古的九里春军酒、洛水的板鸭、蓥华的山腊肉等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出去,成功提高了什邡本土产品的知名度。

  此外,还与北京市文联紧密联系,北京、什邡两地决定定期开展京什文化交流周活动,北京市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基地”并在什邡挂牌,组织书法、美术、摄影、文学类艺术家到什邡采风、讲座,大大提高了本土艺术家的整体艺术水平,搭建了两地文艺领域交流的桥梁,标志着京什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阶段,双方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

  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中国力量什邡壮歌”援建者诗歌书法展展示京什携手援建成果;前往地震灾区芦山县龙门乡绘制、拍摄灾后援建成果,为灾区群众书写赠送张贴春联,创作20米长、 2 . 5米高的烙铁画《龙门什邡一家亲》大型巨作……什邡,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伟大的抗震救灾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体现了无比强大的“什邡力量” 。

  十年,什邡在章山洛水的断垣残壁中向世人展示了她涅槃重生的坚定步伐。

什邡市文联副主席 华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