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汉画舞蹈”打捞民族记忆
——对话青年视觉艺术家毛涵
栏目:新年青
作者:本报记者 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古典舞《汉画舞蹈》剧照

  “把华丽的美感呈现给观众,已经不再是我的追求,很想沉淀下来,追根溯源并向老祖宗‘要’一些东西。从前我可能是为糊口而奔波,但是现在特别注重一些心灵上的需求,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是北京演艺集团年轻的舞台美术设计师毛涵的肺腑之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的毛涵,是一位同时在绘画、戏剧、电影、视觉艺术方面具有创意精神的艺术家,跨界于绘画、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电影和实景演出等。日前,由其任服装造型及舞美视觉总设计的古典舞演出《汉画舞蹈》在北京舞蹈学院首次亮相。

  谈到《汉画舞蹈》创作过程,毛涵讲到,还原汉画像砖中的舞蹈动作并将其搬上舞台的前提是所有动作停顿的地方都要有历史出处,要有严肃的学术态度,当动作凝固的时候就是一幅汉画,其实是一种考古的过程。“我们在汉画像石上看不到汉代舞蹈的真实样子。汉代的画像石是墓里的雕刻,初始应有美丽的色彩和柔美的线条,然而在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中其图案已然模糊不清,其表面也早已脱落。后人为了记录就用拓片的方式将其拓了下来,原本灵动而细致的画面早已不复存在。怎样让这样一种模糊的样子还原到当初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正如毛涵所说,舞者在没有服饰道具和舞动之前与常人无异,如何让凝固的画面流动起来,这就需要探索性与创造性,也试图尝试弥补现今与过去的“断裂” ,而这种“断裂”在图像与动作之间本身就存在着。

  《汉画舞蹈》是从二维空间的图像语汇转换到四维空间的舞蹈语汇,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而这种尝试与探索不会因落幕后的掌声而结束,相反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种开始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进行,是在探索与严谨中进行” 。毛涵说,“并不是好看的动作就是艺术。我觉得可惜的是,现代人很少知道真正的中国古典舞是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西方舞,但是作为中国人即使做得再好也是模仿,信仰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肯定也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舞拥有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为什么我们不跳自己的舞蹈?我们将中国思维拿到世界的舞台上也定会受到尊重。 ”

  谈到《汉画舞蹈》创作中的难点以及亮点,毛涵说:“这次的重点放在了服饰造型上。 ”现在的中国古典舞有四种存在方式—— “垂直传承”(基本断绝) 、“重建复现” (如舞蹈《苏合香》 ) 、“综合创造” (如舞蹈《相和歌》 )与“重构创新”(如舞蹈《黄河》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境中,我们正是需要给长时段的能够承前启后的‘重建复现’多一点生存空间, 《汉画舞蹈》即是这样一个断代断面断点的空间点的尝试——尝试着以图证史、以史证史、以乐证史、以服饰道具证史” ,毛涵表示,这次的服装造型涉及到工艺,涉及到那个年代不同场合的着装,针线、布料、款式、颜色、鞋、袜、配饰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所讲究。毛涵为此下了很大功夫。

  据考古资料显示,两汉时期的舞者男女均有,舞蹈种类有长袖舞、巾舞、建鼓舞、踏鼓舞、盘鼓舞、乐舞百戏、宴飨舞乐等不同形式,所着服饰大致有以下四种:长袖舞衣、上裸下裤、上襦下裤、深衣长袍。毛涵表示,这次服装的设计不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赶新潮,而是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从整体上、细节上还原汉画像砖,还原历史,极大地体现出庄重感、仪式感,让大家看到民族的积淀。

  总有人问毛涵为什么要做《汉画舞蹈》 ,毛涵说,在创作过程中她也一直在反思,一直在问自己,中国的舞蹈是什么?应该怎么体现?经过查阅大量考古资料,并和专家们反复探讨,设计一稿推翻一稿,看似在和自己较劲,其实是想更加完善地体现罢了,按照她的话讲就是“带着谨慎与尊重走着” 。当然,她更大的愿望是让现代忙碌的年轻人能够停下来静静欣赏,相信智慧的人能够读懂他们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