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剧团的圆梦之路
——从眉户剧《女大学生村官》说开去
栏目:聚焦
作者:文/肖美鹿 图/本报记者 孟祥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女大学生村官》剧照

  近日,甘肃省正宁县红河演艺公司创作演出的眉户剧《女大学生村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演出,得到了专家和首都观众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甘肃戏剧不断向首都乃至全国观众展示着自己的创作实力和艺术风貌。但对于庆阳市正宁县红河演艺公司这样的基层院团来说,能到北京演出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情。因此,当他们得知自己创作的眉户剧《女大学生村官》被选调进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时,全团上下几乎沸腾了。这个戏在甘肃省内演出时曾收到异乎寻常的剧场效应,获得过全省一等奖;但能在首都舞台上一展风采,可以说是圆了创作团队每个人的梦想。

  戏曲现代戏创作,特别是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创作,始终是广受关注的一个领域。真正的内行都知道,现代戏并不好搞:要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要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原貌,要说出当下人们的心声……一句话,时代气息与本土文化特色要非常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几乎所有成功的现代戏创作都是这些方面的典范。就此而言,《女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剧中的人物是平凡的,如剧名所示,一个身为村官的女大学生梁水秀和她身边最亲的人:一心要让她调回县城的新婚丈夫、当了几十年村支书的老公爹、活泼可爱支持自己工作的小姑子,还有全村那些眼巴巴地望着她这个村官的父老乡亲。故事似乎也很平凡:为了脱贫致富,村官要带领大家修路,但就在这平凡当中有着一系列不平常的曲折。艺术家们为我们演绎了一连串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它们环环相扣,此起彼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故事。谁也没有想到,戏剧冲突的对立面竟然是那位老支书——梁水秀的老公爹。矛盾由此展开,生发与解决的过程极其自然,毫无生硬造作之感,激烈时揪人肺腑,抒情时动人心弦。所有人物的语言都是那么充满泥土气息,就像黄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庄稼,田野与空气混合的清香扑面而来。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成了剧中人,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喊叫,直到最后一起长出一口气。也许他们感到这个故事和围绕在其中的人们,还有那些场景都再熟悉不过,也再真实不过了。应当说,一部戏剧能够达到如此效果比它获得什么奖项都更为重要,因为戏剧的本质就是创造出来让最广大的人群去观看、去欣赏、去评判的。尤其是现代戏,反映时代风貌和人们的精神内核更为直接,也更接地气。

  剧本是戏剧创作的基础,《女大学生村官》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个铁的定律。编剧杨建国是生于陇东,长于陇东,从来没有离开过基层的剧作家,他对农村和农民熟悉得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在他创作的剧本中,描写农民的语言行为、喜怒哀乐信手拈来,皆成文章,唱腔更是流畅自如,一气呵成,没有直白的说教,却传达出了实实在在的正能量。于是,演员演得轻松、唱得痛快,观众看得舒心、听得过瘾。这样的剧本的确为整个舞台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广阔的自由空间。在这里,我们从杨建国和他创作的一系列农村题材剧作,特别是《女大学生村官》中看到的是生活积累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这种积累是剧作家高度自觉的主动行为,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原动力。同样重要的,是艺术家的功底与修养。仍以杨建国为例,他过去居住的窑洞和现在的新房里,堆放最多的物件就是书籍和各类戏剧刊物,还有那些足足可以装几大麻袋的手稿。如果说写作中的他思想是任性的,那么产生和推动这任性的,依然是此前数不清的埋头苦干。

  甘肃戏剧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但过去获得荣誉的大多是省市级院团。如今,正宁县剧团一路昂扬,从黄土高原来到北京,闯出了基层院团的一条崭新生路。戏曲院团特别是基层院团怎样应对挑战,直面现实,创作出更多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好戏,已成为当前所有艺术家必须思考的课题。眉户剧《女大学生村官》所走过的实践道路为自己、也为更多的基层院团提供了一个真实可行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