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了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界,
会令人倍感无趣
栏目:域外艺评
作者:文/奥利弗·维恩赖特 编译/沈川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与任何同时代的人相比,扎哈·哈迪德的风格都更具知名度,更经常被人效仿。她的作品从梦幻般的抽象绘画世界开始,如今已经散见于全球各地。

扎哈·哈迪德为德国维特拉家具公司设计的消防站

  扎哈·哈迪德,这位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独一无二的“线条皇后” ,善于设计波浪般起伏造型的魔术师,不幸于近日辞世,享年65岁。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这位出生于伊拉克、工作于伦敦的设计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与任何同时代的人相比,她的这种风格都更具知名度,更经常被人效仿。她的作品从梦幻般的抽象绘画世界开始,发展成为代言前卫美术馆和实验歌剧院的国际大牌,如今已经散见于从巴库到广州的全球各地。

  在扎哈·哈迪德所设计的最优秀的建筑里,物理法则似乎暂时失去了作用。墙体与地板融为一体,天花板如同泛起涟漪,外立面则像是长有毛孔的皮肤和流动着的血管,将造访者带入了另外一个空间。它们仿佛是庄严的自然景观,是不可抗拒的地质作用雕刻出了它们的模样。在伦敦水上运动中心鲸鱼状的屋顶之下游泳,或者漫步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费诺科学中心那混凝土制成的方格状的室内,都将是一次激动人心的体验,人们无法不被这建筑体操表演的精彩绝伦所折服。

  可是在另一些时候,那些雄心勃勃的设计方案,在坠落凡间、被逼着向现实就范之际,却依然我行我素。扎哈·哈迪德的首个引人注目的建筑项目是一个小消防站,位于德国莱茵河畔威尔城的维特拉家具公司,这个建筑就是因带着它的使用者兜圈子而闻名:它那不规则的墙壁和肆无忌惮的转角常常让消防员们找不着北。同样,罗马的21世纪博物馆里那倾斜的墙面,也让博物馆管理员们在悬挂展品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同时,她最近为牛津的圣安东尼学院所设计的建筑,以极不优雅的姿态破坏了周边建筑的历史氛围,效果就像她设计的伦敦蛇形萨克勒画廊一样。她缔造了众多建筑奇迹,却也不乏败笔之作。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阿塞拜疆巴库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哈迪德去世前,可谓全球最受追捧的建筑师之一,她的作品履历上满是璀璨夺目的巨作:从卡塔尔的世界杯体育馆,到中国、俄罗斯、墨西哥和美国迈阿密(正是在这里她不幸染上肺炎并引发心脏病终告不治)的一大批高楼和文化设施项目,以及在哈罗德百货公司里陈列出售的家用奢侈品。在建筑之外,哈迪德缔造了一整个“几何图案”的世界:她为芬迪设计手袋,为唐娜·卡兰设计香水瓶。她设计奢华的游艇,甚至还设计过一个泳装系列。

  不过,哈迪德饱受赞誉的明星建筑师地位来得并不轻松——她先是在贝鲁特学习数学, 1977年于伦敦的建筑师联盟毕业之后的数年间,她都只是位“纸面上的建筑师” 。俄罗斯至上主义画派的画作十分抽象,哈迪德从他们笔下碰撞的飞机与太空中漂浮的碎片那里汲取了创作灵感。她绘制过图案复杂的画作,制作过精致的纸浮雕,内容多是以扭曲的视角表现破碎的风景。可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她都没有得到过一次建筑设计的机会。

  1995年,就在改变她命运的那个消防站项目完成的次年,一次打击让她抱憾终身。她为卡迪夫湾歌剧院设计的方案胜出后却遭到取消,原因是她是一位女性,一位外国人。15年之后的广州歌剧院终于让她得以圆梦,这个极具创造性的建筑收获了无数鲜花和美誉。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

  哈迪德决心要突破建筑工程和材料科学的极限(当然还有客户的腰包) ,所以她的作品总是不乏争议。从围绕阿塞拜疆巴库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而起的人权呼吁,到伦敦奥运会泳池的预算超标,每一次国际性大奖到手之际都面临着同样的指摘之声。去年终告落空的东京奥运会体育馆项目恐怕是她最大的失败,不断提高的预算、敏感的周边环境,以及当地建筑界的反对,最终让她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

  在面对类似的质疑时,哈迪德总是极有个性地口无遮拦。她指责日本建筑师嫉妒她的成功,而当被问及卡塔尔劳工的工作状况时,她只是以简单的一句“作为建筑师我没有责任对此深究”作答。当有人问为什么在她设计的奥运会游泳馆里,屋顶用掉的钢材是同等面积的自行车馆的十倍,她干脆就只是翻了翻眼皮。要想欣赏她的天才,就得容忍她的不足。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罗马二十一世纪博物馆

  哈迪德凭借作品——罗马21世纪博物馆和伦敦伊芙琳·格雷斯学院而两度荣获英国斯特林建筑奖,去年则终于摘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她的导师彼得·库克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老实说,我们或许本该把这枚奖章颁给温文尔雅的知名人士,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么做。我们将它颁给了扎哈:她视建筑高于生命,她极其胆大,当然她也很能干。 ”

  缺少了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界,一定会令人倍感无趣。

(奥利弗·维恩赖特  英国《卫报》建筑与设计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