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战马》即将上演剧组办观众体验课
关于“乔伊”,你可能还不知道的……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婷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文版《战马》排练现场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提到《战马》 ,首先想到的应该会是斯皮尔伯格执导、演员阵容强悍到云集“卷福”和“抖森”两位男神的好莱坞大片,因为它2012年就在国内上映了,而同名舞台剧今年才姗姗来迟——9月4日至10月31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引进制作的中文版《战马》 ,将亮相国话剧场。

  其实早在2007年,原版舞台剧《战马》就在英国国家剧院进行了首演,之后一直在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演出。而斯皮尔伯格正是在看过这版舞台剧之后,才决定将它改编成电影的。因此在英国人心目中,最能代表其文化创意的两只动物,一只是在国内“硝烟密布”的暑期档电影大战中,排片率不高却无比自得其乐的小黑羊“肖恩” ,另一只则非战马“乔伊”莫属,但凡英国使领馆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两者都会是座上宾。

  作为一部当代标志性的舞台剧作品, 《战马》自首演以来就一直备受全球戏剧爱好者关注。舞台上的“乔伊”是怎样一番模样?技术团队花费5年时间打磨,中国剧组的演员们用1年进行排练, 1500多套服装、重达1吨的音箱、与“一战”时重量相等的行囊、三台叠加的投影仪、重新进行双层铺设的地板、全部航运自英国的剧场环绕立体声音响……这些制作上的细节,又会为《战马》带来怎样的效果?

  “兵荒马乱”的体验课

  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不到1个月的时间,在完成试装和技术合成之后, 《战马》剧组近日举办了一场体验课,带领热心观众体验成为一匹马的过程。“马的眼睛与人的有什么不同? ”当主持人提出这个问题时,现场的小朋友们都争着举手。“马的‘头发’太长了,挡住了眼睛,所以它看得不如人清楚。 ” 5岁半的乐乐如此的“童言无忌”逗乐了全场,不过接下来的体验不仅有喜悦,更多的还有惊讶和忙乱。

  《战马》的中方木偶导演刘晓邑带领18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身形的体验者,从最简单的热身开始,再逐步加入马腿走路、连接、叫声和协调性的练习。这些看似简单,体验者中也有不少爱马人士,平时经常骑马,但真正训练起来,才发现绝非易事。马儿有4条腿,它的步态跟人完全不同,行走时第一步是右后腿,第二步是右前腿,然后是左后腿,最后是左前腿。体验者两人一组,一起举着竹竿保持好距离,然后按照马儿的步态行进,光是这个部分,已经让不少人一会儿顺拐,一会儿绊脚,甚至撞到了一起。舞台上的“乔伊”需要3名演员共同配合,分别“饰演”头部、心脏和后腿,因此体验者之后还要3人一组,利用木棍、水桶、牛皮纸等道具进行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交换,现场同样是一片“兵荒马乱” 。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体验,大家早已气喘吁吁,而当马偶演员们“带”着“乔伊”出场时,所有的小伙伴儿都惊呆了——它看上去太真实了。“ ‘乔伊’重约108斤,由14个人手工制成,前后用了5年时间。骨架是藤条,脊椎部分由铝制成,外围包裹着皮革,这样骑手就可以坐在它身上了。 ”刘晓邑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一边让马的耳朵都有了细微的动作—— “乔伊”的右耳朵卷了卷,头探向座位上的乐乐,似乎是要跟他亲近。

《战马》主角“乔伊”与真正的马儿  

  真正的主角是“乔伊”

  体验过如何“变身”一匹马,更让人感慨马偶演员精准配合的不易。训练时,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小册子,叫做“像马一样思考” 。其中详细记录了马的各个部分、敏感部位、步态、呼吸、视觉、听觉和味觉等细节。用马的思维看世界,这样的训练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仅仅是马的各种叫声,演员们就学习了将近3个月。“马的听觉是人的200多倍,马对外界的变化非常敏感,马很喜欢有人摸它的脖子,它对熟悉的人的味道能记12年……”张口闭口都是“马”的刘晓邑说,不仅是他, 20多位马偶演员每天都生活在马的世界中,只要一“上马” ,就不再用人的沟通方式了。“饰演一匹马的3个人在表演中是不能通过语言或眼神相互交流的,配合完全依靠马的动作和反应发出的信号。比如马头抬起时,马的身体要立刻做出呼吸上的变化,这个时候马腿也要做出反应。操控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出信号, 3个人整体的反应时间为0 . 1秒。 ”

  这样高强度、又不断重复的训练会不会让人厌倦?刘晓邑说并不会,基础打牢之后,在英方木偶导演汤米的指导之下,大家分成“金木水火土风” 6组继续配合。欢快、调皮、暴躁或者忧伤,马有不同的性格,演员们每天也会做不同的尝试,时刻保持新鲜感。而配合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往往在最“人困马乏”的时候,效果反而会出奇的好。

  观众看到舞台上的“乔伊” ,却往往不会留意隐匿在“乔伊”身下的演员们。那如此巨大的付出,动力又从何而来呢?“现在的观众看电影、电视,甚至看话剧都是为了演员的‘颜值’ 。而对于这部作品来说,真正的主角是一匹马,观众看不到我们,却为‘乔伊’兴奋,被它感动,那才真正能证明我们的表演是成功的。排练的时间长了,剧组的每个人之间有了最默契的配合,我们也都把‘乔伊’当做家人一样。 ”刘晓邑告诉记者,去年在乌镇戏剧节开幕式,“乔伊”的亮相让众人惊艳,但因为下雨,马腿的部分淋湿了一点,当时负责保管马偶的工作人员心疼极了,觉得是自己没有把“乔伊”保护好。而排练时,每当进行到“小乔伊”长成大马的段落,大家甚至都会感动落泪。“马最为可贵的精神是专注,我们要把这种专注发挥到极致。8月底就要进入彩排了,之前我们已经达到了所谓的‘手中无剑、剑在心中’ ,现在则是去繁就简的阶段,把心中的剑也丢掉,将动作和情感完全融合起来。 ”

  “乔伊”的前世今生

  舞台剧《战马》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迈克尔的童年在战后的英格兰度过,战争的废墟,以及那种悲伤的气氛一直伴随着他。1982年,小说《战马》问世,迈克尔以一匹马的视角和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残酷又温馨的故事。在给中文版舞台剧的亲笔信中,他如是说:“从根本上说, 《战马》写的是关于战争的毁灭性力量。中国和英国都经历过可怕的战争——可悲的是,全世界的国家和人民也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但是,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一个陌生的观众7年前在伦敦看了《战马》 ,他跟我说,那是他这辈子在舞台上看过的最伟大的和平赞歌。我希望并相信,在中国,大家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

  20多年后,英国国家剧院的导演汤姆·莫里斯决定将《战马》搬上舞台,并与当时剧院的艺术总监尼克·海特纳想到与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合作,前后用了5年的时间,设计、完成了马偶的制作。“我们都觉得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在于它对‘一战’的见解,为保持主题应有的严肃性,叙事方式要从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 ”汤姆·莫里斯说,于是他先在英国国家剧院的工作室里进行实验,“没有木偶,只用几块硬纸板进行模拟,探讨故事里小男孩与马儿‘乔伊’之间的关系。我们尝试了小男孩安慰马、给马梳毛,甚至是跟马倾诉自己秘密的几幕场景,结果出人意料,非常具有观赏性。 ”此后,他还与动作导演托比·塞奇威克等人从剧本、舞台语言、设计理念、配乐等各个方面仔细打磨。

  今年是《战马》在伦敦上演的第8个年头。8年间,它到过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巡演,也曾推出了3个语言的版本。中文版是《战马》的第4个语言版本,制作上,每个版本都会延续最早的规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2013年底,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宣布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合作推出《战马》中文版的消息; 2014年1月,中国的制作团队赴英国考察,学习马偶操控并对接技术要求; 2014年4月, 50名入选《战马》中文版马偶“乔伊”的演员经过培训后,接受英方导演的筛选, 15名体能、感知力和专注力兼具的演员最终入选……排演“马不停蹄” ,而灯光、服装、布景、道具、多媒体等各个技术部门的对接也都在同时进行。“服装加上配饰一共2000多件,演员最多每场要换6至7套服装,换装时间仅有40秒。这些服装全部在英国军工厂制作,而中英双方服装管理人员在修改服装上所花费的时间,甚至比全新制作的时间还要多得多。 ”担纲《战马》中方制作人的李东说:“这个戏的体量足足相当于我平时制作的戏的15倍,它对演员的技能和体能,尤其是核心控偶技术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完成。而为了制作一部真正的中文版《战马》 ,我们对每个环节都不放松,慢工才能出细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