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观点精粹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一组(文学  戏剧  民间文艺)

  发言人:刘宗超(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当代文艺家应该认识文艺的本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注重发掘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文艺家应该通过经验表述表现当下境况;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力,要有“大艺术观” ,把中华文化的精义渗透到艺术创作和理论之中,使之成为学校教育、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起到育人化人、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专家还以具体数据分析当前文艺作品数量剧增的状况,认为存在“傻乐主义” 、原创性缺失、文化输入逆差和红色空壳化等问题。与会专家提出“凝聚需要环境、提升需要策略”的观点,认为文学家应强化文学责任,坚守本真的价值观,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专家一致强调文艺家应强化社会责任,注重良心和良知的表现。

  文艺家应该走群众路线,避免书斋式的闭门造车的创作现象。实现中华文化的凝聚和提升价值,关键要把传统民间文艺研究好,增强文化自豪感。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文艺家应该致力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

  第二组(电影  电视  摄影)

  发言人:钟怡(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

  文化产业是强调信息量的,而影视在信息量上优势明显。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艺术家可以联起手来,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当代先进文化的吸收,打造中国影视的“好莱坞” 。

  “凝聚” ,包括专业的凝聚、跨界的凝聚、中西方文化的凝聚、传统与现代的凝聚、学术与市场的沟通与凝聚。来自台湾的学者通过台湾电影进入大陆渠道不畅的现象提到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他们希望改变目前国产片的定义,消除台湾电影进入大陆市场的壁垒,使渠道更为通畅。

  而摄影文化产业链已经形成,摄影作品的收藏与交易越来越广泛。

  艺术论坛已经举办了五届,希望能建立长效机制,使所有的参与者能进一步加强会外沟通和交流。我们呼唤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家,传播正能量,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

  第三组(音乐舞蹈曲艺杂技)

  发言人:陈永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总监)

  我们希望更多以中国音乐为素材的新创作涌现,除了提供给专业乐团外,也要给青少年乐团选用,以各阶段的表演水平都能演的曲目为主。在对外交流方面以推广中华文化为主,很多外国人对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琴等格外感兴趣。

  舞蹈不仅是身体的语言,更是哲学和美学的很好融合。中国编舞家在国际上获奖的越来越多,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艺术家聚在一起,组织编排一套大型的舞剧,会很有意义。

  曲艺本身的辉煌已逐渐退去,如今逐渐不被年轻人重视。曲艺也因为方言和唱腔的限制,比流行歌曲甚至比西洋歌剧还难学,不容易普及,应多向年轻人推广。国际杂技节都以有中国代表团为荣,希望中国杂技得到国人的重视,并与世界接轨。

  中华文化要以普及教育方式出发,让习惯了快餐文化的青年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要利用媒体包括电视、网络等途径去推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并不一定只有在歌剧院、博物馆才能找到,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存在于马路上、菜市场上、家庭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第四组(美术  书法)

  发言人:钟有辉(财团法人台湾美术院文教基金会董事兼执行长)

  中华文化要发展、要创新,离不开传统,传统是根基、是土壤。

  要提升中华文化就必须凝聚大家的力量,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艺术家应该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可以透过曾经留学或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经历,总结经验,找取新的突破口,以他们开放的视角去发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要去很好地影响周边的人,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接班人。

  创新不能丢掉传统,但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消费祖先的遗产。必要的时候,我们需要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