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艺·留青竹刻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国的留青竹刻工艺起源于唐代,而竹刻与书画艺术结缘,则始于明代常州府的张希黄和清代周之礼。常州留青竹刻艺术源远流长,并早已取得卓越的成就。有史料记载:“清末,江苏常州的留青竹刻独占鳌头。 ”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在其编著的《竹刻》一书中介绍了五位全国顶尖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了四位。2008年,留青竹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留青竹刻清雅脱俗,历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精美的竹刻艺术品,它的收藏价值不亚于名贵书画。留青竹刻之所以能在艺术品市场里异军突起,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留青竹刻能够表现书画的笔墨韵味并增加新的艺术表现力。留青竹刻以画法刻竹,渐精其艺,作品艺术价值高,却又相对其它艺术品容易鉴别。另一方面,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与竹有着深厚的渊源,对竹高雅的品格极为推崇,而竹一旦被精雕成艺术品后,雅俗共赏,格调不俗却又不拒人千里之外。

  留青竹刻的作品底稿大多自己绘制(临摹、拷贝他人作品) ,只有极少数寻找绘画家直接绘制在竹片上做底稿。底稿愈好,刻做出来的作品越容易达到精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兹认为留青竹刻最特殊的工艺就是能够表达中国文人画的精神气韵,这种精神气韵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禅学文化的心灵观照。因此,留青竹刻作品也应该透漏出中国文人之精神。

  上图两件作品原稿是冯骥才先生的墨宝。由于是冯先生同一时间作品, 《竹生竹上》的画笔气势与《心在竹中》的文字气势相同。 《心在竹中》是书法中藏画意, 《竹生竹上》是画意中蕴书势。“竹生竹上” 、“心在竹中”暗含君子之竹的意味,同时也是冯先生本人性情的写照。刻作时必须深刻体会作者“因知丹青之妙,有合造化之功”的原创性。

(郭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