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年回来了
栏目:心语
作者:朱东革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过年,在三晋大地上到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腊月里城市里、乡村张灯结彩,农村大集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过年气氛就已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里的年味更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海外。这年味是浓浓的人情味,是回家、团圆、访亲、旅行,各种美好的生活景象。这年味是酸甜苦辣的家乡味,是家人可口的饭菜、是家乡地道的美食、是只有过年才吃的讲究。这年味更是烟火味,是烟花炸响的硫磺味、是人山人海的热闹味、是纪念祖先的香火味。这些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味道。因为在山西省文化馆工作,作为一名文化馆人,我更关注群众文化的年味。如今文旅融合,我们可以看到景区里的文艺表演,可以看到大型商超的文化活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村晚”,还有那保留了多少年的社火表演。

  作为80后的我,其实对传统社火的表演还是有些深刻印象的。社火就是只有过年才能看到大型表演,是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化着五彩斑斓的妆,是需要早早从村里出发挤过人群才能看到,是能参加就觉得很光荣的事情。后来直到我到文化馆工作,从事群众文化活动,我才知道我的家乡原来文化底蕴深厚,优秀文化瑰宝很多很多,相比很多地方我们的文化很“富有”。小时候我是学着威风锣鼓、趴在戏台边听着蒲剧长大的,那时候我们还经常在解州关帝庙门口玩耍,吃羊肉泡馍。说到这里您应该知道我的家乡是哪里了吧?没错,关公故里——山西运城。

  今年山西省文旅厅的过年主题是“欢乐中国年,地道山西味”,其实,就是想给大家呈现浓浓的年味。那我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过年里最重要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闹社火。它之所以传承千年,并被老百姓追随和喜爱,正是因为我们的过年,过的就是团圆、喜庆、热闹,还有美好的祈盼和祝愿。

  社火表演队伍当中出现了很多年轻人的面孔,他们也加入了这场传统文化的狂欢。威风锣鼓的队伍里有放假在家的大中小学生,他们放下手机,来到文化广场,和父母亲一起学起了威风锣鼓。他们把祖辈流传下来的锣鼓点熟记于心,或许将来可以传给孩子们。这锣鼓敲出来的是祖辈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是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歌颂。一个村从老者到少年,能在这一年一度聚集在一起,不仅是小家的团聚,更是一个村、社区、县市的乡土凝聚。聚是一把火,散是满天星,我们走到哪里身上都流淌着家乡情。

  地上跑的是手工艺人亲手制作传承千年的花灯,天上飞的是人工智能的花样无人机表演。手工艺人把经典传说、生活场景、美好祈盼,都粘贴在花灯上,再将一个个小花灯编制成各种造型的大花灯,映衬着大大小小各种主题。老百姓举起花灯跑起来,转起来,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花灯里面有祝福,祝福老人身体健康、祝福小孩茁壮成长,祝福祖国国泰民安。花灯里有教育,教育孩子成才成人、教育子女孝敬老人、教育老人关爱子女,教育大家“家和万事兴”。花灯里有愿景,愿风调雨顺、愿国泰民安、愿身体康健、愿世界美好。传承的不仅仅是手艺,也是一方水土的文化。和这接地气的手工艺遥相呼应的是新时代蓬勃发展的高科技,比如无人机表演。程序员编程,老百姓抬头,千古传说、历史文人、发展成果、美好祝愿都在这色彩斑斓的夜空中。将社火表演的万千变化用科技手段淋漓展现,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秧歌扭起来,高跷踩起来,傩舞跳起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在家乡想看什么都可以看到,但是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也有了融合创新。在寿阳社火表演当中,有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全部是来自职业中学的孩子。正是“非遗进校园”让这些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傩”,并且深深爱上了跳傩舞。寿阳爱社傩舞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表现的就是轩辕战蚩尤的场面,同时呈现了古时战争的兵法。年轻编导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将武术的英武帅气融入傩舞当中,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项非遗项目。在朔州的社火表演当中,我们也看到晋北踢鼓子秧歌被青年大学生从课堂搬到大街上,让非遗文化绽放绚丽多姿的色彩和无限生机。

  今年在三晋大地,很多地市、县、乡镇都搞起了热热闹闹的社火表演,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各个村镇的彩车展示,也看到各地本土的传统节目表演,还邀请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精彩的文艺组织过来表演,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发展,感慨新时代的美好。这浓浓的年味正是文化自信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喜欢并且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群众演、演群众、乐群众的美好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