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A”:乡村振兴的贵州故事
栏目:品读斋
作者:何婷 颜同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村BA”:乡村振兴的贵州故事

  ——姚瑶《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读后札记

  贵州作家姚瑶的纪实文学《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以下简称《村BA》),该书入选中央宣传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作品的主角是贵州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苗寨台盘村,最近两年因篮球赛事火爆“出圈”;因其独具一格的“山乡巨变”,它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誉为“十年来经济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诚然,这里弥漫着一个普通村落的人间烟火,又以独特的方式精彩地讲述乡村振兴的贵州故事。

  《村BA》是一部应运而生的新时代文学纪实作品。作者以诗人之妙笔,围绕当下“村BA”而记人记事,饱含深情而又淡定从容地讲述一个苗寨的人、事、史。全书由台盘风貌、“村BA”前传、火爆“出圈”、“村BA”中的那些人、“村BA”的未来五个部分组成,最鲜明之处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传神而细腻地触摸到了黔地少数民族村寨生生不息的脉搏和生机。作品从素材到主题,从人物到故事,悄然实现从台盘“村BA”到中国“村BA”的提升。作品集中于黔东南台盘村“山乡巨变”后的书写,以一场篮球盛宴记录了乡村振兴中百姓安居乐业、村庄抱团发展的史实,传达出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乡村向何处去的独特内涵。同时,作品像解剖麻雀一样深度挖掘了苗寨振兴的生存出路与文化密码,纵向剖析了“村BA”发展的原因、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所谓“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赋予了作品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村BA》以真实性、客观性作为其艺术生命的底蕴。一年多来,姚瑶通过实地走访、图片拍摄和人物面对面的谈话等多种方式为作品的书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我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前往台盘村,也记不得和多少村民喝过酒聊过天,以各种方式接触台盘村‘村BA’的相关人员。”综观全书,单从“台盘风貌”这一章的芦笙、太阳鼓、红色基因、路况、村规民约、教育、产业发展等情况介绍出发,便可对作家素材积累过程窥见一二。从村史,到县志,再到政府工作报告,无一不彰显出作品素材的真实性、客观性与丰富性。如果说台盘村的“村BA”是星星之火,那么“台盘风貌”中蕴含的原生态文化和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便是其形成燎原之势的基石。其他章节也同样如此,都饱含着作家不虚构、尚真实、重细节的写法,为刻画和还原乡村振兴的贵州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村BA》接地气,呈现出生气淋漓的乡土叙事气象。

  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让“村BA”有了灵魂。对于人物的描写,作家没有对其神态、心理、动作等进行细微的着笔,而多半是以白描的手法,集中笔墨将人物最具辨识度的特征描述出来,例如“‘村BA’中的那些人”这一章节中对驻村第一书记张德、篮球协会会长岑江龙、篮球队队长李正恩、“村BA”球王欧明辉、裁判员吴小龙、解说员王再贵等人的叙述,从个体到家庭、从村庄到外界、从创业青年到诚信民风等多个维度体现了“村BA”背后的人物群像。作家对人物塑造的叙事艺术值得关注,其一是作家借助第一人称的表述来介绍人物,例如作家讲述自己和驻村第一书记张德的认识过程,行文很自然地抒发了自己的直观感受,让人物塑造增添了很多亲切感,使得读者身临其境;其二便是根据熟人的描述、介绍来展现人物特色,毕竟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种叙事可能给人物塑造加入了些许虚构的成分,但更显民间性、在场性;其三是根据人物自身的经历来丰富人物形象,这种经历往往能更好地折射出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影子,使得人物形象更具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论哪一种塑造方式,均能感受到作家的用心、用力和用情,其鲜活朴实的人物形象源自作家的沉浸式体验。

  诗意化的语言也让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别具一格。纪实性文学,多是用一种简洁明了的文字对人事进行详尽的记录,其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记叙,而非描写,但是姚瑶的文笔却是诗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每个章节开头的题记都有一首寓意深远的诗歌;其二,作家在行文过程中引经据典;其三,对描写贵州的歌词的直接引用。深入探究这种诗意化语言的幕后原因,主要源于作家诗歌书写的经验,形成了他独有的文字敏感度,例如其诗集《独爱人间最小的村庄》和《疼痛》均体现了作家诗情饱满的文字表述。在纪实性作品中,作家运用类似的诗意化语言,折射出作家对黔东南这片土地的热爱,是他对贵州乡村作书立传的深情献唱。

  《村BA》一书图文并茂,言短情长,具有“文学的村庄”的温度和呼吸。台盘村所举行的“村BA”,由贵州走向全国,是当下乡村振兴道路上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立体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风尚和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