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山歌助推广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者:胡雪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全国旅游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要充分认识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意义,要科学把握新时代旅游业发展定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

  广西被誉为“天下民歌眷念的地方”,生活在八桂大地上的各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歌艺术。其中,壮族山歌在广西所有民歌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壮族山歌又称“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用壮语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族山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壮族先民狩猎时的呐喊,具有历史悠久、题材丰富、易歌易记等特点,在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节庆习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壮族及其先民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壮族聚居区因歌成圩、因歌成节,形成了壮族歌圩这一传统节庆文化。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做强“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作为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壮族山歌+旅游”这一壮族山歌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受到了广西各地政府、文旅企业、游客以及八桂儿女的认可,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新发展阶段,将壮族山歌与旅游产业融合,既可以扩大壮族山歌的传播范围、增强壮族山歌的传播效果,又有利于宣传壮族文化,讲好广西故事,促进文旅融合,助推广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广西可以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壮族山歌资源的开发力度,推动壮族山歌不断创新。千百年来,壮族及其先民在八桂大地上生生不息,创造了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资源丰富的壮族山歌。一方面,广西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壮族民间山歌资源的调查,挖掘和整理具有旅游价值与传承意义的山歌曲目,将壮族山歌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吸引中外游客关注和亲身参与体验。另一方面,在挖掘和传承传统山歌文化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山歌的内容与形式,以“新民歌”为着力点和聚焦点,持续强化“广西——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这一文化标识,策划一系列与“新民歌”概念相关的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新民歌”旅游文化IP做大做强,实现从线上民歌狂欢到线下旅游打卡的目的。

  二是创新文旅融合新模式,提升游客互动体验质量。一方面,广西各地应进一步延续和拓展壮族山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功能。通过壮族山歌的传唱,使各民族群众能够了解和认识具有壮族地域特色的山歌文化,促使广大游客在欣赏了优美的壮族山歌后,产生到山歌发源地游览观光的想法。另一方面,广西各地要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质量管理,打造“跟着山歌去旅游”活动,在旅途中提高游客参与度、增加互动体验,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各地要把广西的自然山水资源与山歌文化相融合,实现文化赋能山水,山水加持文化的双赢效果,真正扩大壮族山歌的知名度,让古老的壮族山歌在文旅深度融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助推广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拓宽壮族山歌传播渠道,扩大壮族山歌影响力。一方面,广西各地应进一步将壮族歌圩打造为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深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平台。近年来,广西抓住机遇,积极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国际民歌艺术节、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时,树立了广西新形象,有效推动了广西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迅速普及,壮族山歌的传播渠道迎来了新的机遇。广西各地的文化工作者可以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借助微信、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歌圩”,使山歌爱好者实现“云上赶圩”和“网络对歌”,实现壮族山歌跨文化、跨区域的快速传播,不断扩大壮族山歌乃至广西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有效提升广西旅游的知名度。

  四是加强对壮族歌师的培养力度,保障壮族山歌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壮族歌师作为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人,在壮族山歌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歌师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父子相袭的方式进行培养,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培养规模小、培养途径单一、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壮族歌师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壮族山歌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的歌师人才队伍。因此,要在传统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借助广西各地的壮文学校等专业机构,通过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较大的范围内有计划地培养数量足、质量好的歌师人才,为壮族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由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滇黔桂边革命老区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020年度开放课题(JDC0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