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泉城文缘长
栏目:旅途
作者:高玉昆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天下之脊”太行东麓,冀南腹地,有一座建城史逾3500年的古城——邢台市。这里本就是一座百泉涌流、水源丰沛的“泉城”。她因泉而城,因泉而名,以水著称冀南,又以拥有元代刘秉忠、郭守敬两位“园林水利古贤”而闻名天下。古书有载,“环邢皆泉,水涌百穴,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繁花斗艳、喷银吐玉。昔年稻田不下万顷”“顺德有一景,家家有口井”,泉出无数,故名“百泉”。泉区总面积达20多平方千米,日出水量60万吨以上,最高可达80万吨,邢台也因此被誉为地地道道的“泉城”。

  1995年秋,我循着父亲的足迹来到了位于邢台北关外的邢台师专求学,正式与这座古城结缘。掐指算来,从学习生活、安家落户和工作至今,已近30载。听父辈讲,当时北关外遍地芦苇,水泊相连,稻谷飘香,鱼鸟成群。而这当年的景况在我求学时已消逝殆尽,“泉城”称谓实在有点牵强附会。原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随着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增加,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百泉、达活泉等泉域悉数干涸,那“泉水叮咚响,十里稻花香”的自然田园风光便化为了父辈们的历史回忆。每当他们谈及那些过去如数家珍的失涌的泉水时,常常扼腕叹息。

  这座古城虽然没了“活泉”,可我对她悠久的历史却愈发感兴趣。在邢师期间,每逢周末,我就会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城里的大街小巷,徒步于市井胡同,寻找古迹遗存。邢台古城的老街可以按内城、外城进行区分。内城有南长街、北长街、崇礼街、府前南街、驴夫营街、探花街、珍珠街、西仓巷等。外城有牛市街、羊市街、马市街、花市街等八大街。街巷交织,纵横罗布。青砖黛瓦,门墩端卧,古韵悠悠。

  标志性古建“清风楼”坐落于邢台市襄都区,虽经历代变迁,多次修缮,古风依旧盎然荡漾,至今巍峨傲立。楼北侧本是“顺德府衙”旧址,如今却成了一个小游园,虽显简约狭仄,却时常人声鼎沸,老幼咸集,是附近老城居民晨昏健身的好去处。他们或舞剑,或太极,或踢毽,或对弈,琴弦之音、京韵豫腔不绝于耳,这里倒成了古城欢乐的后花园。游园西侧有一条半截路,名曰凤凰街,两侧栽满了法桐,绿意葱茏,荫翳蔽日。文联、文物处曾在此处办公,无形中为这里遗留下不灭的文化根魂和天质气韵。

  清风楼四周,原清风影剧院、清风小学、清风京戏馆等均已拆迁,化为忆影。文苑画廊、文盛阁、四宝堂、长城书画院、紫金书院等各类大小画廊及书画培训机构陆续设立,丛生不息。度量衡、戏装、亨得利钟表等一些老字号店铺依然顾客盈门、昌盛不衰。五花八门的店铺老招牌统一更换成清一色的木刻匾额,均由本地书法家题写后镌刻,成了一道书法牌匾文化风景线。整个府前街呈现一派古韵盎然、文化繁荣景象。

  28年后的今天,我重又来到凤凰街,不禁感慨万千。当时我乃一介书生,文学青年,手持习作,骑一辆破旧自行车专程赶到这里,向文联的老师拱揖拜访请教,向憧憬神往的文学名刊《散文百家》投石问路。终因当年才疏学浅,文字之功不够深厚,投稿数件皆泥牛入海,与名刊擦肩而过,无机结缘。《散文百家》前身名曰《百泉》,1988年更名至今,行刊35载,文灿星河,美名远扬。直至大学毕业,终有一篇散文有幸被编辑看中,在《散文百家》发表。我毕业后辗转几家民企打工,后喜得机遇考录调入市文联,却在《散文百家》杂志社做了编辑。我这个刚刚步入文坛的作者突然就开始为别人做起了嫁衣,着实有些幸运之至,诚惶诚恐,就像梦幻一般。

  我从小喜欢书法,在高中时期还曾自命雅号“清风居士”并勒印一枚,后来却又转任市文联《清风》内刊主编,我的书房遂定名为“清风斋”。每想起这几件事,总感觉是那样蹊跷,那样机缘巧合,也许就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因为在此求学,因为就职于此,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清风楼及周边区域就是我们这座城市文化的核心地带,文脉源生之地。古老和时尚在这里交融,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并存。文心相聚,穆如清风,这里永远是文化人向往和留恋的地方。只要在周末闲暇之际,我就会徜徉和徘徊于此,流连忘返。

  近年来,邢台市大力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坚持“节、引、调、补、蓄、管”全面发力,有效回补地下水亏空,实现21条河道、144条渠道、271处坑塘全部有水,形成有水河(渠)2011公里,地下水位数值连年提升。位于邢台开发区的百泉、沟头泉、黑龙潭等泉眼时隔40年,迎来规模最大、水量最充足的复涌,成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复涌效果最明显的狗头泉,涌水面积达近350亩,主泉眼水深达40米。“泉城”归来,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必将成为“太行泉城”邢台的常驻风景和生态名片。我们几代人为之骄傲的“水涌百穴,甘露四溢”的美丽画卷,真的重新呈现于眼前。干涸了近40年的泉水汩汩喷涌,苇荷依水,百鸟来栖,邢台再现当年胜景。

  我逡巡在利用煤矿塌陷区建成的4000多亩的“城市绿肺”邢台园博园的烟雨桥上,昂首观望着“太行生态文明馆”高耸云空的屋檐,脑海里呈现出了南水北调长江之水滚滚而来的欢悦场景。这座城市因泉、因水而复活了,因园林而回归了历史的本源。她重新拾回年轻,让青春与激情在这里交汇激荡,一路前行,用水一般的上善厚德和秀色无比的江南之美,来回报勤劳的子民,恩泽后世,生生不息。

  太行泉城文缘长,一颗文心穆清风。

  真诚感恩这座城,我誓以文学回报这片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