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传统创新路 凝心打磨立标杆
——专家研讨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
  来源:中国艺术报

《骄杨之恋》海报

  7月7日、8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时代三部曲”之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在梅兰芳大剧院连续上演,线下2000余名观众以及线上近2000万人次观看演出。

  7月9日上午,《骄杨之恋》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中国戏剧》原主编赓续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主任颜全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孙红侠,《艺术评论》主编、研究员王瑜瑜等专家参加研讨,为该剧进一步打磨提升诊脉开方。与会专家对该剧的题材开掘、导演手法、演员表演、音乐舞美以及对碗碗腔剧种的传承弘扬和人才培养表示充分肯定,并在文本提升、诗性表达及表演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及《骄杨之恋》主创团队参会。研讨会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郝卫主持。

  李梅表示,《骄杨之恋》剧组将充分梳理、认真吸收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努力将该剧打造为又一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碗碗腔代表作品,为碗碗腔剧种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据了解,7月11日至15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时代三部曲”之《楷模村》《生命的绿洲》继续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专家发言】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两个结合”,《骄杨之恋》就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实践。李梅院长作为领军人物带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一种历史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延续红色基因传统、时代精神传统、多剧种发展传统。“新时代三部曲”就是用中华美学精神和中国文艺理论来总结我们的经验,蹚出一条中国戏曲在新时代发展的正确道路,对于国内戏曲发展有借鉴意义。戏曲要看角儿,在舞台上杨开慧与李梅合二为一。身为优秀演员又承担领导职责,双肩一起挑,为李梅院长治院方略点赞,她将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剧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骄杨之恋》拓展了题材选择,打开了审美空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一新排剧目具有文化意义,对戏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骄杨之恋》的价值,为它鼓与呼,它为碗碗腔开创了一条新生路,立出一个新标杆,具有精神高度。

  ◆崔伟(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中国戏曲浓缩基因跟时代精神高度融合的剧院,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的一块高地、一个标志。《骄杨之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有传统韵味、体现时代精神,又有戏曲的亲和力、体现革命先辈的感召力,充分体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文化自觉、艺术担当及时代追求,在题材、艺术风格、艺术实力上都实现了飞跃。这个戏的文本具有作家对革命人物的地域性理解,剧中的杨开慧非常诗意,她把伟人的恋爱历史还原到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讲述,以“爱”为出发点,再延伸到一个女性知识分子改变社会的过程,体现了西部艺术家心中理解和认识的杨开慧,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艺术感召力。李梅的表演把剧种特点和个人戏曲艺术理想追求结合到一起,把人物化成自己,把碗碗腔化成杨开慧,是李梅艺术创造自由王国的一个大突破。

  ◆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创作一直很受重视。一方面,是对革命历史的教育,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今天我们看《骄杨之恋》这个戏,回顾这段历史,就是从杨开慧身上更好地学习和继承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永不过时。另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创作又需要有新的时代精神融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当时那个时代,杨开慧带着同学们表演“贵我”健身操,就是当时五四精神的一种发扬。二是人物对爱情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表现。以前的作品大部分都侧重赞扬杨开慧对革命的感情、对毛泽东爱情的坚贞等方面,《骄杨之恋》里这依然是最主要的一面,但把杨开慧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充满爱情的温度。湖南民谣《锁南枝》的运用很好,把杨开慧与毛泽东之间的爱情表现得很诗意、美好。

  ◆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与同类题材戏曲作品相比,碗碗腔《骄杨之恋》的开掘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一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用闪回的方式从一个点上去贯穿人物一生,这部戏从杨开慧年轻时提倡“贵我”,到遵从本心寻找爱情,最后以死抗争救护自己的儿子,包括她提到的有尊严地活着,以线性结构将每一个阶段杨开慧的人物情操、理想、性格全部呈现出来,形成了不一样的情节结构。二是,从爱情的角度进行开掘,紧扣爱情,突出人性、情感和革命信念,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三是,用不彰而显的方式展现毛泽东的形象背景,毛泽东以及党的早期革命的背景集中地浓缩到杨开慧这个人物的个体抒情上,用杨开慧饱满的情感强度强化革命文化厚度,形成很有个性的革命抒情艺术剧式。四是,很多情节、细节设置巧妙。比如更夫,三次出场,四次呼喊,渲染了时代背景,以及黎明前黑暗的压抑状态。传统民谣“傻俊角”的适时反复吟唱表现杨开慧对爱情的坚持。用独特的器乐伴奏展现人物精神心灵的视角也很新颖。比如像毛泽东作演讲,杨开慧一个人在外面,以月琴独奏,用音乐的缠绵展现循环往复的情绪;还有任子夫与杨开慧进行信仰的较量时,后面也有一个器乐伴奏,将诗、乐、舞充分融合,形成一种饱满的叙事空间与舞台结构,独具特色。

  ◆赓续华(《中国戏剧》原主编)

  这个戏是讲述杨开慧的众多剧目中的上乘之作。剧本好,既写出了杨开慧革命、自我觉悟的部分,也写了她作为女性的一面。这个戏写出了“贵我”与“通今”,写出了杨开慧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见解,同时写出了人物的独立精神,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呼应。导演好,体现了查明哲导演的高度和深度。演唱好,这个戏具有一种独立的审美,这个戏的演唱具有可独立欣赏并流传下来的审美品质,可唱可赏。表演好,这是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特别走心的作品,李梅演出了对人物的感动,她的表演和演唱特别感动人。这个戏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全院之力、五朵“梅花”打造一个戏是非常可贵的。这出戏整体上十分完整,不仅有红色基因,还写出了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多元素,值得学习,对现在红色题材创作、现实题材创作都具有示范价值。

  ◆颜全毅(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主任)

  中国的戏曲院团基本以自己的剧种做根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融合了秦腔、眉户、碗碗腔,并将每一个剧种做到极致,这在全国独一无二。《骄杨之恋》不仅传承发展了碗碗腔剧种,而且让碗碗腔走到了全国最顶级的舞台,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非常让人钦佩。这个戏是一个重大题材,站在一个比较巧妙的角度去写,既具有政治智慧,又具有艺术智慧,处理得比较巧妙,整个后半场都是放在心理刻画上,将杨开慧的内心世界、情感流变去做一种放大,非常符合戏曲抒情性的特点。从戏本身而言,充分证明了演员的重要性,一个好演员基本支撑起一个戏的百分之八十。李梅的演唱像夜莺一样,整个声音非常空灵、清澈,声音技巧、剧种韵味和人物处理水乳交融,让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孙红侠(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骄杨之恋》利用红色资源讲述革命故事,以表演艺术激活红色资源,赋予了杨开慧故事更强的一种表达,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戏曲领域一次新的实践。女性视角的“贵我”也就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是全剧的逻辑起点,杨开慧在年轻时代是从“贵我”这个点出发,然后到国家民族的独立追求与献身。一个少女的爱情放在这样一个理想和理念下来表现,她对毛泽东的情感就不是单纯的奉献,而是一种自主的选择,这种自主的选择勾连起她和毛泽东性格的深层相通。有了这种相通后,“你中有个我,我中有个你”,才能体现出情感的贯穿力和感染力。这出戏整体感觉是轻盈、唯美、忧伤,带着浓烈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气质,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当中并不多见。碗碗腔的旋律委婉细腻,特别适合杨开慧这个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李梅的表演让我惊叹,真不愧是陕西戏曲的领军人物。

  ◆王瑜瑜(《艺术评论》主编、研究员)

  杨开慧形象塑造与碗碗腔细腻婉转的风格非常契合,这个戏在“恋”上做足了文章。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主动担当,这个戏的创作对陕西省戏曲生态建设,乃至于其他省份的戏曲生态建设具有典型意义。这部戏将古老的剧种与现代意识、现代观众需求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主创团队发扬“一棵菜”精神,各位老师表演尺度把握得特别好。更夫角色的塑造,体现出普通民众对于革命的认识。他们对于杨开慧的认识,用“烈女”“巾帼”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她进行了观照或者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