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使命担当 奋力书写新时代文艺新篇章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近年工作亮点扫描
作者:胡建琴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关于文化文艺工作决策部署,扎实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强化党的理论武装指导艺术发展实践,凝心铸魂出人出戏出效益,统筹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秦腔《姚启圣》剧照

  固本强基,推动剧目创作高质量发展

  剧目创作是文艺院团的立身之本。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延安时期就首开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先河,多年来更是以赓续红色血脉、创作现实题材戏曲作品为传统,创作了一大批代表陕西戏曲最高水平的优秀现代戏佳作。近三年来,剧院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把“创作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特征的戏曲精品”作为自己的创作宗旨和艺术追求,按照创作现代戏、新编历史戏、整理改编传统戏“三并举”原则,推动剧目创作全面均衡、高质量发展。

  现代戏方面,推出了以杨开慧烈士为题材、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以陕北跨时代楷模村郝家桥为创作原型的秦腔现代剧《楷模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创作引领、弘扬“三北精神”、讴歌平民治沙英雄的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以改革先锋路遥为对象、弘扬奋斗精神的秦腔现代剧《路遥的世界》。这些剧目先后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文旅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省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等多项荣誉和资助。7月7日至15日,“新时代三部曲”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秦腔现代剧《楷模村》和《生命的绿洲》进京演出,在首都舞台展示陕西戏曲创作最新成果。

  新编历史戏方面,推出了陕西省纪委监委“一戏一剧一片”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关西夫子》,在陕西省内多地开展“廉洁文化三秦行”巡演;推出了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姚启圣》。

  整理改编传统戏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了以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为代表的数十部传统剧目,其中先后有7部剧目入选中宣部、文旅部实施的中国地方戏曲“像音像”工程。

  此外,院团还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剧目,为演员训练班的孩子们量身打造,推出了秦腔神话剧《西游记》系列之《唐僧收四徒》《大闹天宫》《盘丝洞》等剧目,在吸引青少年观众群体的同时,积极发挥秦腔“培根铸魂”的作用。

秦腔《楷模村》剧照

  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提升陕西戏曲影响力

  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多次携精品剧目走出潼关,唱响国内和国际戏剧大舞台,用传统艺术点燃文化自信。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带领剧院119名演职人员亮相《戏乐绽风华》演出篇章,豪放的大秦之腔与高亢的陕北民歌交相呼应、余韵绵长,尽显古都西安开放和谐、进取奋发的文化神韵,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自信。继中亚峰会之后,该院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作为唯一一部秦腔剧目,于6月赴澳门参加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交流演出活动,并举行了“感受秦腔之美——走进澳门濠江校园暨澳门中华戏剧家协会秦腔文化海外交流中心挂牌仪式”,让秦腔这棵古老的参天大树在海外落地生根、繁茂枝叶,为增强秦腔艺术的对外传播力、扩大陕西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腔《再续红梅缘》剧照

  培育人才,构建艺术队伍发展良性生态

  人才是文艺院团发展的根本支撑。多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通过实施人才建设战略,培养出了以1位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文华表演奖”、二度“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组委会特别奖为代表的15位“梅花奖”获得者、3位“文华表演奖”获得者、9位“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人才,形成了高端人才汇聚的人才高地。近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现有人才高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持续加大人才宽度和厚度建设。

  人才厚度方面,加大对现有中青年艺术人才的托举,培育戏曲中坚力量。一是持续输送业务骨干先后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等专业院校进修,以提升素质;二是通过持续参加文旅部举办的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优秀中青年戏曲演员展演、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等各类活动,以及陕西省行当大赛、秦腔节展演等各类参演参赛活动,借助国家舞台艺术基金青年表演人才资助项目、中国戏剧梅花奖申报、陕西省委宣传部百名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等,为中青年演员搭建成长平台,提供展示机会。三是建立剧目A、B组制度,剧院近年来的新创剧目均设置A、B甚至C组演员,共同排练演出,相互观摩学习,在剧目实践中锻炼队伍。四是实施“薪火相传·名家传艺”系列工程,发挥名、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多名艺术家收徒传艺,促进中青年演员快速成长。

  人才宽度方面,举办培训班,加大后备人才队伍培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十期演训班学员通过公开招聘,已经正式组建新的演出团,先后排演了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碗碗腔《红色娘子军》、《西游记》系列剧目和数十部折子戏,展示了秦腔生力军的风采。与此同时,剧院与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的中职戏曲表演专业委培班,已于2022年9月开学,将为陕西戏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未雨绸缪,夯实根基。

秦腔《生命的绿洲》剧照

  线下+线上融合,拓展多渠道传播方式

  近年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积极创新传播路径,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线下+线上深度融合,拓展多渠道传播方式。线下演出方面,主要是依托剧院强大的人才优势、剧目优势和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口碑,不断巩固农村演出市场、城市剧场演出市场和省外、境外演出市场等三个演出市场,扩大陕西戏曲影响力。2023年春节期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个演出团密集演出55场,每场观众达数万人次,场面壮观,气氛热烈,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线上演出方面,通过建设云端平台、线上剧院等主动开拓线上演出市场。2022年推出网络线上优秀剧目展播和惠民演出直播68场,在同时间段全国多家院团直播中点击量遥遥领先,单场观看6.2万余人次,累计共64万人次通过网络观看,获得了广大戏迷观众和业界同行的广泛赞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面对新时代文艺的新使命,文艺院团重任在肩、责无旁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继续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承并发扬戏曲艺术“为人民服务、为时代讴歌”的红色戏曲院团的光荣传统,强化使命担当,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新篇章。

春节下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