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与经验中建造新的经典范式
——评叶广芩小说《熊猫小四》
栏目:书中艺
作者:余雷  来源:中国艺术报

《熊猫小四》 叶广芩 著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2年10月出版

  叶广芩的动物小说写作始于21世纪初期。当时作家到陕西周至县挂职,有机会深入了解秦岭的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情况。多年前做记者的经历和在秦岭山区生活的经验让叶广芩加深了对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的尊严与保护等问题的思考,形成了她的生态信仰。在叶广芩看来,善待动物如同善待人类自己,动物也有它的喜怒哀乐,它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畏惧死亡,同样具有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信仰下,叶广芩创作了《猴子村长》《黑鱼千岁》《老虎大福》《熊猫“碎货”》《狗熊淑娟》等一系列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对生命的礼赞与敬畏。这种保护意识不是将动物当做一种自然资源进行保护,而是真正将动物当做和人类一样平等的生命去尊重和爱护。

  时隔多年,作家回首当年的生活经验,从记忆中翻拣出一个个秦岭大地上人与动物的故事,开始了“动物与孩子”系列的创作。新书《熊猫小四》就是其中的一本。这个故事脱胎于小说《熊猫“碎货”》,作家坦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基本都有原型,只是在细节上做了些文字加工,使它们读起来更连贯。“碎货”是秦岭山里人对喜爱的孩子的昵称。“碎”是“小”的意思,“货”是“东西”的意思。在《熊猫小四》中也同样,爷爷把小四叫“碎货”,就是把它看作了小孩子。它不仅被叫做“碎货”,还有了自己的名字“小四”。小四得到了全村人像孩子一样的照顾,得到了医生的医治。它喝羊奶,吃糊糊,穿花背心,和孩子们一起玩闹、闯祸,和村里的猫狗称兄道弟。这个故事和《熊猫“碎货”》相比,有了更多生动的细节,也有了更多熊猫与孩子的互动。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冲突,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但一个孩子和一只熊猫间细微的点滴和情感转变,就能让读者感动和温暖。

  在遇到熊猫小四前,汪汪从来没有对一个小动物投入过这样的关爱。因为熊猫小四的到来,顽童汪汪变得懂事而有责任感。把小四救回家后,他整夜都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小四,想把自己生命的活力传递给小四。汪汪自己还是个孩子,但他学会了尽自己所能去照顾小四。当汪汪被小四咬了之后,他嚎啕大哭的原因不是因为疼,而是因为委屈。他想不明白他对小四那么好,小四为什么还要咬他。汪汪没有将小四当作一个宠物,而是把它当作了自己最好的朋友,用心去和它沟通与交流,愿意竭尽所能地去关心和帮助小四健康成长。在得知小四逃跑后,汪汪难过得想哭。但舅舅的话又让他高兴起来,小四是回到它喜欢的地方去了,小四自由了。熊猫小四的出现让汪汪目睹了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了解了野生动物成长的不容易,知道了自由对于一个生命的意义。

  在《熊猫小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人与熊猫和谐相处的画面。小说里的其他人物的活动也围绕着熊猫小四展开。三庙村的村民们与小四的相处并不是简单的饲养与守护,而是站在生态整体观的角度去关心和照顾小四,尊重小四的习性,为它的成长提供最恰当的帮助。爷爷是最先帮助小四的成年人,在他看来,人的命是命,动物的命也是命,一样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让汪汪知道,人类与动物是平等的。奶奶起初并不赞同收留小四,但是在小四需要人工喂养的时候,她想尽办法喂养它。用奶瓶喂,用小勺灌,熬香喷喷的糊糊。每次小四吃完饭,奶奶还会给它擦脸,甚至给它缝制了一件小碎花的棉马甲,完全把小四当孩子养。村医三舅虽然很不情愿给小四看病,但留下的医嘱却是告诉奶奶,汪汪吃什么就给小四吃什么。而当小四逃跑后,三舅劝汪汪,“跑了好。要是我,我也跑” 。村里的孩子们不仅救了小四,还每天来看它。对于孩子们来说,小四就是一个活泼的玩伴。孩子们常常把自己的零食带来和小四一起分享,连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都统统给小四。他们相互约定,即使小四残疾了也会一直养着它。最令人感动的是大学生周阳,他的言行让汪汪明白,动物也和人一样有尊严。最终他为了寻找熊猫摔下了山崖,牺牲了年轻的生命。

  在《熊猫小四》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人与熊猫和谐相处的画面。而最后小四逃走的画面则是凌乱而狼狈的,人类的铁门和铁窗没能挡住小四去寻找自由。在作家看来,它的离开其实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比被送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更能受到尊重和爱护。

  所谓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价值的作品。《熊猫小四》就是一个具有经典气质的人与动物的故事。叶广芩在故事中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尊重所有生命独立价值的生态观,那就是不以人的意志随意改变动物的习惯和属性,尊重每个生命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样的生态观只要人类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会一直存在,这些人与动物的故事只要人类真正理解和尊重生命,就会如作家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给我们以温情,给我们以感动,让我们敬畏,让我们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