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1909,北京动物园》:
还原百年前中国首家动物园的历史风貌
栏目:博览
作者:北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西洋镜:1909,北京动物园》
赵省伟 主编  孙魏 编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年2月出版

  百年前的动物园长什么样儿?都有哪些动物?当时的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去动物园喝咖啡?……《西洋镜:1909,北京动物园》近日由北京日报出版社推出,汇聚中国最早的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百年前的写真,通过170余张早期珍贵影像,以详尽的视觉语言,生动呈现了110多年前北京动物园的历史风貌。

  在西方,动物园滥觞于16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在中国,辟设专门空间蓄养动物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周文王时期的灵囿。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晚清国人出访考察欧美,历时半个多世纪,在令人目眩神迷的众多发现中,动物园引起了他们普遍的兴趣。“五大臣”之中的端方、戴鸿慈出洋考察归来,便奏请效法西人“导民善法”,设立万牲园。万牲园,即动物园。据《西洋镜:1909,北京动物园》序言中所述,由于难以在本土既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对应物,最初对于动物园的翻译各抒己见,缺乏统一,有译为生灵苑、生物苑,也有百兽园、万兽园,或万种园、万牲园、万生园等等。直到20世纪初,戴鸿慈、载泽、康有为等人的论述问世后,“动物园”这个名称才基本固定下来。

  据书中讲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4月15日,清朝农工商部请旨兴办农事试验场。试验场的设立是为了“研究农业中一切新旧理法,凡树艺、蚕桑、畜牧诸事”,都在考察范围内。万牲园的建设,也被纳入农事试验场的体系之内。

  端方等大臣于出访过程中选购不少动物,包括斑马、花豹、狮子、老虎、袋鼠、鸵鸟、鹤等等,为筹办万牲园奠定了基础。他们还专门送给慈禧太后一头会表演杂技的印度母象和其他几种珍奇动物,慈禧对此颇为稀奇,还专聘两个德国人看管大象。由于皇宫四处无场地可喂养这一庞然大物,且因粮草不足,这头大象被活活饿死,使得慈禧更加坚定了筹建万牲园的念头。除端方等人选购的动物之外,清廷亦敕令各省上供特产的动物,慈禧以及一些高官也向万牲园赠送了自己的收藏。至清朝灭亡前,万牲园豢养的动物达100多种。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6月16日,农事试验场正式售票对外开放。场内附设博览园以便公众游览,并于园内设动物园、植物园、蚕桑馆、博物馆等等,对于如此布局,官方的言说一再强调其开通民智、研究学理的意义。如动物园(即万牲园)是“为研究动物之生理,扩充学术与知识起见”,植物园则“专为考查各种花木种植之生理”,动植标本室(即博物馆)系“为研究动物植物矿质之生理作用,扩充学术与知识起见”,等等。并规定学堂参观博览园不收门票费用,星期日定为接待学堂之期,其中万字楼在此日不对外开放,专门接待学生,尤见其偏重研究教育之用心。后来,万牲园逐渐代指整个农事试验场,是为北京动物园的前身。

  万牲园的创办是晚清京城的一大盛事,作为新兴的游赏场所和公共空间,为北京市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除致力于网罗吸引人眼球的珍禽奇兽外,万牲园更引入了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如茶馆、咖啡厅、中西式餐厅,乃至照相馆、车轿、游船等,从而造就了一种综合性的游赏空间。这些休闲空间对于游人的吸引力,并不亚于动植物园中的飞禽走兽或奇花异草,特别是园中引进的咖啡馆、西餐厅这类对于晚清国人而言眼前一亮的新事物,在清末的京城可谓开风气之先。去万牲园的咖啡馆喝一杯咖啡,或者到番菜馆吃一顿西餐,成为当时最时尚的事。当时的外国媒体敏锐觉察到并高度评价了这一新变,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晚清北京的市政革新时,每每以万牲园为重要标志。

  《西洋镜:1909,北京动物园》由《京师博览园》相册、《农事试验场全景》相册、附录三部分组成。其中,《京师博览园》相册约初版于1910年,共收录64张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的照片,其中包括6张主管官员的照片、32张建筑风景照和26张动物照片。《农事试验场全景》相册初版于1909年,由日本的博信堂印制,共收录108张农事试验场的照片,其中包括14张主管官员的照片、94张建筑风景照和游人游览的照片,全面呈现了农事试验场开放之初的盛况。附录部分包含《京师博览园游记》一文和30余张照片。《京师博览园游记》连载于1908年的《顺天时报》,是一篇详细的游园指南,极具参考价值。

  北京动物园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变迁,承载了几代北京人的记忆,《西洋镜:1909,北京动物园》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那些已经消逝的影像,亦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中国的崭新视角,可以说是老北京人与历史影像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好书,也是公共文化空间研究者、社会学研究者、历史文化研究者重要的参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