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厚藏 聆听历史细语
——评《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
栏目:书中艺
作者:远牵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于201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自春秋时期开凿伊始,大运河在中国历代举足轻重;隋朝以后更是作为连接南北水路的通衢要道,在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大运河在河北省境内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五市一区二十一县,无论在历史记忆还是文化遗存方面,河北段大运河都形成了悠久丰饶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厚藏。这些历史遗存或散佚民间,或以口头传说的形式代代延续,由此形成了大运河流域广泛而深厚的口传文化。《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就是在此基础上,对河北民间故事进行整体性的挖掘、打捞、梳理、分录、筛选后,精荟编纂而成的一部珍贵合集。

  大运河河北段流经的地域因南北环境差异较大,各地区的文化生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所以在民间兴盛一时的口传文化形式纷繁驳杂,内容包罗万象。本书按传说、故事两大类分辑,其中传说又从人物、风物、寺庙、风俗、土特产五个方面分述,故事则从幻想、生活、武林三个方面各有侧重。这些传说故事生自民间,采自民间,讲述中涉及土生土长的地方风物、原汁原味的美食特产,尤其人物传说中的一个个机智人物令人难忘,他们令人慨叹的壮行义举,正体现着民间推崇的智慧美德与根性品格。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物展示一方地界的精气神。书中收录了140个紧贴地气的民间故事,同时浸染着大运河的水气,体现出了感天动地的灵气、威武不屈的骨气、除暴安良的豪气,更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人间正气。这些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大运河两岸的沧桑变迁,如一幅幅质朴的画卷,重现了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

  书中采录的人物历史传说有曹操、赵匡胤、乾隆等英主明君,有西门豹、魏徵、包公等能臣干吏,有魏忠贤、安德海等奸贼佞宦,也有草根出身的李大脚、巧姑娘、鲁班榔头等平民百姓,这些人物身上寄托着人间最真实的情感和愿望。所列名胜古迹有沧州铁狮、景州古塔、东光铁菩萨等,地方美食有东光醉枣、沧州冬菜、交河煎饼等,非遗项目有沧州武术、泊头泥人、黑旗高跷、申家饸饹面等,这些民间故事于漫长岁月中尽显大运河畔的沧海桑田与世态百味。有的民间故事如老盐河、蛟鱼地、盘龙塘等都与大运河水系紧密相连,孔宋庄、石佛村、安头屯等传说反映了村庄的现实变迁……漫漫历史长河中,民间故事一直在村落间沉淀流动,乡村世代延续的口传文化以其质朴的风貌、朴素的本色、善良的愿望、爱憎分明的立场、坚韧的生命力滋润着后人,口传文化正成为大运河文化有力的民间载体与历史代言。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每则故事后都附有讲述者、采录者的身份及采录的时间、地点,许多故事还详细附记了讲述者的神情、手势及故事的产生经历,由附记部分可知,口传故事在民间的世代传承中深深烙印上了亲情的暖色,这也是民间文化传承中深藏的一种独特情结。详实的附记细节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这些“故事外的事”使故事的况味愈加动人。

  民间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常常会因人、因时、因地发生情节变化,从而使同一故事呈现出不同的异文讲述,显示出民间故事母题讲述的不拘一格与极大包容性。如本书中写民间奇人李禹的异文就有李大脚、大汉李珍、大个子山三个母题版本并现。讲述大个子山时还运用了文学性的表述如“他的手特别大,大得像小蒲扇,手指头剁下来可以当擀面棍使”,其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语言方面尤其是方言、俚语、歇后语的巧使妙用,使故事更显风趣诙谐,如把大运河的洪水叫“老虎水”,没人理叫“没人耳”,把给人一顿教训叫“捋一捋弯儿”,人物说话刻薄用歇后语“西北风刮枣篱——连讽带刺”等等,这些富于生活化的民间语言与故事浑然一体,活泼通透,直入人心。

  为保证书中采录故事的严谨性,本书还以附注形式在页脚做了大量的注释补记。口传故事《晒粮台》与史料相符,而《银子王》则与史料有所出入,这些均可在附记或补注中找到相应的资料依据来作文献参考。附注是知识点,也是了解当地的小窗口,如石佛村曾殉职过一位舍身抗洪的县令,河间一带有一种尜尜汤玩具,清河盛产芒硝……走心入耳的故事与故事中的细节补注得以互证,是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写组人员通过下乡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搜集、调研、整理得来的丰硕成果,这也使得这本书不仅好听好看,更兼具有史料与学术的多重价值。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对民间文化的打捞与抢救几乎是在与时间赛跑中进行。弘扬大运河精神,推动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位民间文艺工作者肩上的使命。秉承新时代人文理念,立足民间讲述现场,传承大运河文化,聆听历史细语,讲好河北故事,《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这部在场采录式口传文本的应时而出,在中国民间历史的记忆长河中激起了令人振奋的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