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再现振兴乡村的文化基因
——“二酉山·话《家山》”文化交流活动举办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文言 柴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跃文创作出了独特的小说语言,召唤出溆水、沅水儿女强大的生命气场和他们的智慧、人生态度、情感温度,《家山》扩大了中国乡土文学创作的版图。”近日,山山对话“二酉山·话《家山》”文化交流活动在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二酉山举办,评论家、《文汇报》高级编辑王雪瑛在与著名作家王跃文,一级作家向本贵,吉首大学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院长张建永,沅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易中华围绕《家山》的对谈中如是说。多位当地作家、学生和群众参加了活动。

  《家山》是王跃文以怀化溆浦老家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书写了南方乡村“沙湾”上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被称为是一部社会变迁史、社会生活史、乡村民俗史、乡村繁衍史,一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小说的语体丰富,有雅致的书面语言、旧时的公文、书信语言,最特别的则是民间语言的运用。对谈中王跃文对小说中所用民间语言与自己的经验、创作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讲解,也形象地揭示出乡村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朴素浑成的文化特质。他举例道:

  “来芳刚到沙湾来的时候,年纪很小,只有13岁,但是她辈分高,有的姑娘家就叫她祖婆,她觉得特别委屈。这就是发生在我妈妈身上的真实的故事。过去有钱人家女孩要到当婚的年龄明媒正娶,做童养媳是穷人家的事。我妈妈刚到漫水,也像小说里来芳一样受女孩子欺负,我妈妈说‘我人到漫水树生根,你又风吹桃花落哪家’。我妈妈这话直接拿过来就是文学。”

  又比如“桃香做饭的时候,儿媳妇来芳烧火烧得不好,桃香顺口就说:为人莫做亏心事,煮饭莫烧黑心火。人要实心,火要空心。这话就是我奶奶讲给妈妈听、妈妈再讲给我们听的。桃香打官司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奶奶在她30岁那一年,也像我小说写的一样,因为宗族械斗出了人命官司,村里推举我奶奶去打官司。桃香在县知事公署说:我大字墨墨黑,小字认不得,人不识字不怕丑,人不讲理算条狗。这些话,就是我奶奶说过的。我在小说里根据我记得的奶奶讲的那些话,按照情节改编了一下。”

  再如“过去结婚时妇女要开脸,要念一些吉祥的口诀,但没有文字记录下来。小说中口诀是我根据人物的需要编的。过去敲更的更夫非常辛苦,敲更时要念一些口诀,有道德教化的,有宣讲乡规民约的,还有提醒防火防盗的。小说里的更夫口诀都是我编的。小说写了二十二年的故事,但我没有生硬地交代时间。通过打更的细节告诉人们,某一年走了,某一年来了,时间就自然往前推进了。”

  王雪瑛认为,《家山》与王跃文之前的作品都不一样,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成熟的作家令人惊艳的创造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家山》书写数十年湖湘历史风云,绘就乡土中国的恢弘长卷,是一笔一笔绘、一句一句写的,在书中我们看到关于如何耕种、田租、经济关系、宗法关系、婚丧嫁娶等等细节,作者为我们留下了能够感觉到过去那个时代的生活的真实的场景,使我们能够身在历史场域中,感受到亲人生命的温度、情感的温度,从而小说具有了文化人类学层面的价值。

  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易中华作为一名读者,同时也作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一名干部,对《家山》所体现出的乡村乡韵、民间民俗、民性民情、家族家庭、家风家国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联系感触尤为深刻。他谈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家山》是写给乡村、写给故园的,作品中无处不透露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之美和哲理智慧。通过《家山》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文化振兴对于地方治理和建设的重要性。小说中以佑德公为代表的乡贤始终是一根文化的红线,是传统儒家文化在农村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德治。当乡村体现出仁、义、礼、智、信,乡村就有了魂,乡村振兴就指日可待”。

  沙湾乡贤佑德公是与会者多次提及的一个人物。张建永谈道,“掩护红军家属,救了多少个家庭,这在当时是要杀头的,佑德公挺身而出。水灾的赈灾救助,扶持贫困家庭,又出现这位老人家的身影。让我感动泪目的是,我怎么都想不到他会带头抗税。国民政府无限制的压榨,才导致了人民的反抗,而老百姓的反抗是分散的,佑德公凝聚了他们的力量。佑德公是道德的模范、行为的典范,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他都像压舱石一样镇住了沙湾”。

  “乡贤是乡村真正的良心。”关于佑德公这样的乡贤如何在新时代的乡村展现自身的价值,向本贵认为,在有贫富差距的农村,诸如佑德公这样家庭条件很不错的乡贤,必须要去扶持和援助条件较差的家庭,乡村才能共同致富,达到和谐。

  谈到能够凝聚乡村、凝聚力量的家国情怀,王跃文说,“文学作品靠形象、细节说话,家国情怀在沙湾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细节,甚至进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在沙湾一直有一个传说,万溪江旁边有一座鹿鸣山,山下有个蛤蟆潭,潭里有一个无底洞,一个猛子扎过去就到东海。一个很小的地方,却联系着整个中华大地。家国意识是老百姓血液里面本身就有的”。小说中,佑德公的家里有一口很好的井,叫娘井,小说的尾声,王跃文形象化地以此表述百姓的家国意识,几十年后从台湾回沙湾定居的佑德公女儿贞一在给她的女儿的信中写道,娘井里的水流入儿井,从儿井又流到天井,从天井流出老宅,通到万溪江,如此绵绵滔滔,川流不息,直奔长江、东海。王跃文说,“老百姓的家国意识是天然存在的,只要我们激发和利用好老百姓爱国爱家之情,乡村振兴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