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西北少年的精气神
栏目:聚焦
作者:木屿  来源:中国艺术报

  “那时候/铁马秋风/河西一带的/炊烟饱满/仿如一匹广阔的丝绸”。这是叶舟诗《怀想》中对河西开阔壮美景色的描述,作为生于甘肃、长于甘肃的诗人、小说家——叶舟,对河西走廊这片土地,始终怀有着深切、热忱的情感和深深的自豪感。

  近日,“攀登新时代文学高峰的雄浑史诗——叶舟新作《凉州十八拍》新书发布暨推广会”与“为河西走廊立传,赓续民族精神——叶舟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邬书林、郭义强、虞汉胤、鲍洪俊、程为民、潘凯雄、何向阳等出席新书发布暨推广会,施战军、李洱、杨庆祥等出席新书分享会,就《凉州十八拍》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畅谈。

  《凉州十八拍》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作协主席叶舟继长篇巨著《敦煌本纪》之后,历时四年,创作的又一部聚焦河西走廊文化、历史、人物的壮阔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也是叶舟长期行走勘探河西大地、悉心开展文化考察的最新成果,堪称河西走廊的心灵史、贸易史和军事史。

  该作品以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凉州为原点,视线聚焦在河西走廊一带,以现代版的“赵氏孤儿”为故事内核,以诗性飞扬、韵味深厚的叙事语言,着力塑造了一批来自民间且拥有文化自觉与大义担当的凉州子弟、义勇之士和热血少年。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指出,凉州、河西走廊是中国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在中华文脉传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河西走廊也是东西方文明“一带一路”的碰撞交流地。叶舟以宽广的视野、高远的立意把这些通通写进了他的小说,将中华文脉传承、精神传承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看来,“《凉州十八拍》是一种‘一河多源’的写意与汇聚,是诗史融通的百科全书。”

  “少年精神”是叶舟写作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叶舟的文笔往往给人一种奔马踏蹄、铿锵有力、扑面而来的生命力。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指出:“叶舟所写的阳光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这是面向未来的写作。”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将这种“少年精神”理解为“少年一般的心情,青春、活力、锐敏、积极、充满向往、希望、梦幻……是大唐盛世为代表的文化典范,不仅与世界对话,而且引领着世界文化的发展”。

  北京大学副教授丛治辰认为《凉州十八拍》展现出一种“中国气度”,也是叶舟的个人气度。他说:“叶舟有一种青铜一般,甚至比青铜还坚硬、像西北风沙一般既粗粝又精致的诗意,这部小说确实写出了诗人的壮丽情怀,写出了西北气概,也写出了中国的气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也认为,叶舟的作品有一种“中国人的元气”。

  “叶舟是让人敬畏的作家,读他的书,就像在喝蜜——荆花蜜。”正如作家李洱说的那样,叶舟的作品是历史的浓缩、文化的浓缩,也是生命的浓缩。叶舟在谈到新作《凉州十八拍》时说:“我所有的文学地理版图、词汇表都是西北,而且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西北之于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纵深,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纵深。我想通过小说的形式,讲述一个人的少年,一个国家的少年,甚至一个民族的少年。人类的文明与交流犹如我窗外的黄河,它不应该是停滞的、僵死的、断流的,而应该是澎湃向前,一路欢歌,去拥抱远方的大海。鉴于这样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书写就是在除锈,用文学的方式,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剔除偏见与促狭,努力去擦亮被灰尘覆盖的过往,寻找西北腹地的精气神,问询少年中国的那一条光荣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