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印雪
栏目:心语
作者:冻凤秋  来源:中国艺术报

1

  一枚小小的和田玉古玺,静静躺在我的手掌。方形,坛钮,洁白无瑕,玉光内蕴。

  千年的岁月,在来自秦末汉初的这枚箴言玺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它被哪位工匠的手精心雕刻,细致打磨过,小心翼翼,又成竹在胸;被哪位君子贴身佩戴过,深深钟爱过,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自醒、自律;被后世的哪些藏家鉴定过、摩挲过,一再凝视,写下赞美之词?

  仿佛自当年的东周洛阳城穿越到如今的洛阳新区,清瘦的周建亚老师是这枚古玺如今的收藏者和知音。

  他说,你定心凝神,能否看到一层若隐若现的腐蚀痕?

  是的,那正是时间的尘埃、人世的风霜,是温润雅洁的旧日气息,是穿越时光隧道的清幽气质。

  古玺上印刻着“师俗”二字。初不解其意,翻阅收藏家周建亚老师编著的《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全编》,方恍然大悟。

  “师”谓效法、顺从,“俗”谓民风民俗,“师俗”就是效法、顺从民风民俗。

  《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庄子·人间世》:“犹师心者也。”

  想起《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分明就是各地风俗文化的宝库。如今,风吹书香茶悦会的师友们每日或朗诵、阐释,或书写、演奏,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仪式。这也是一种师俗吧?

  炎炎夏日,周建亚老师收藏的战国箴言玺中这唯一一枚和田玉古玺,如千年飞雪落在心上,带来无上清凉。

2

  “印者,信也”,人与人、人与书相遇有着奇妙的缘分。最好的便是一见如故,真诚相待。

  我不知道这信任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并没有如战国时的君子那样佩戴“仁信”“中身”的箴言玺,我和周建亚老师之间,只是互赠书籍,一个慢慢地讲收藏、出书故事,一个抱着学习的心情不时提出问题。

  拿到《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全编》的那些日子,我夜晚在台灯下慢慢翻阅,每晚详读十个左右的箴言玺,真觉一印一华章。

  每一个字,都带着详细的文化阐释和丰博的典籍出处,带着作者的考证和思辨,宛如甘露降临,让智慧生长。

  仿佛是在鉴赏,仿佛是在辨析,仿佛是在求学问,其实是借这些箴言敲打、印证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还差很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和古人一起修身养性吧。

  你看那古拙可爱的铜质“心”玺,篆书的笔画就是心脏的形状,仿佛借孩童的手,分别刻下“真心”“同心”“壹心”“富心”“忠心喜治”“壹心慎事”等箴言,告诉我们要有一颗真诚纯朴、清净澄明的心。

  方形质朴的铜质“善”玺,每一笔都在讲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道理。“善”印系列还有“中善”“长善”“善行”“善寿”“善宜”“善生”“善人”等,而作者考证孔子笔下的“善人”就是指国君。

  圆形玉质的“信”玺,和“身”“中身”“长身”“审仁信”“仁信”“忠信”“信士”等一起,诉说着诚信的重要。

  一枚青铜“仁信”古玺,仁字与信字共用单人旁,是战国箴言玺中唯一的合文玺。

  “仁信”是历代圣王之大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书中这样阐释:“仁”是藏于内心的天地之道,经久不渝的亲爱之情,无需言表的天下为公;“信”是亲爱之心的外在表现,爱人利物的实际成果,每件职事的善始善终。

  这几句忍不住念诵了好几遍,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一枚连珠纹钮座“中身”(忠信)玺,有深绿色铜锈和明显的磨损痕迹,大概主人经常佩戴。

  关于“中身”玺,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再读战国“中身”玺》附在书后,通过收藏和研究,辨析出《尚书·无逸》中“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一语,“中身”并非如汉代郑玄释义的“中年”,而是“忠信”,因为这是一篇周公对成王即位的劝勉词。

  圆形、出土于陕北黄土高坡的铜质“宜”玺,与之相关的有“正宜”“禾宜”“宜事”“宜行”“立宜”“善宜”“宜君”“宜民”“宜有君士”“宜有上士”“宜有百金”“宜有百万”等。宜即道义也,胸怀道义,处事合义,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多枚铜质“敬”玺,《诗经·周颂·闵予小子》:“维予小子,夙夜敬止。”《荀子·议兵》:“凡百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恭敬谨慎的心态,是夏商周三代圣人勤政爱民的根本心态、礼仪礼节的核心。相关的箴言玺有“敬事”“敬行”“敬祀”“敬上”“思言敬事”等,嘱咐人们要敬慎行事,唯道是从,才能诸事贞吉。

  仅有的金玺“生”和亭顶铸猪形的亭状“生”都格外精美,作者特别考证出不少“生”玺中的纹饰是元气纹,是初始生命的精华,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气象,用以衬托“生”的阴阳和合,刚柔相济。

  在周建亚老师的笔下,每一枚古玺都美不胜收,内涵丰富,让人沉浸其中,获得精神的滋养。

3

  一个特制的木箱,打开来,一层一层,一格一格,细致地写着编号,290枚箴言玺静静地坐在里面,这就是它们的“家”,朴素、简约、清新。其丰富内涵却堪支撑起一座主题博物馆。

  抬头是“洛阳文物收藏学会”的信笺上,有周建亚老师一笔一划手书的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清单。

  说出想看的古玺,他很快就取来,放到我手上。最初不敢直接触碰,怕弄脏了,就拿一块白色纸巾垫在手上;后来,还是觉得拿在手上安全,于是心跳和体温沿着手掌的脉络抵达印玺,瞬间与古人有了一种奇妙的连接。

  那些箴言玺,大都为铜质,每枚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形制,或方或圆,或心形或带钩形,或亭形、圭形;或鼻钮、坛钮,或瓦钮、穿带钮,或台式钮、兽首衔环钮,或楔形钮、圆柱钮。

  它们拥有不同的岁月谜语,那些尘封往事都凝结成不同色泽的锈迹,灰绿锈、深绿锈、翠绿锈、淡绿锈、红斑绿锈、墨绿锈、蓝锈、孔雀蓝锈、灰土锈、土褐色锈、灰黑色锈、结晶白锈等,每一处青铜斑驳,都是意味深长的画面,都带着无声的诉说。

  而那些风格或属秦或属晋或属楚的文字,一笔一划,或许都来自日月星辰、草木山川的启示,来自周易哲学和儒道思想的浸润,来自对外部世界的深刻领悟,对自身行为和心理作出规范的愿望。

  亲手抚摸古玺,真正感受到祖先的灵气,之前阅读时一些模糊的感觉一下子变得清晰深刻。

  心生感动,感动于这种信任。周建亚老师发出邀约的时候,我刚刚把他赠予的宣纸彩印限量版新书读完,于是迫不及待坐上从郑州东站到洛阳龙门的高铁,拜访甘露堂。

  那天,饱览了想看的古玺,又品尝了回甘悠长的古树普洱茶,从上午直坐到午后两点才起身。周老师谦和地笑着说,你选择的,恰恰都是我想推荐给你看的。

  我思忖,是否也是这种奇妙的感觉引发了他内心的热情。20多年的时间,沉迷于箴言玺收藏、研究,越来越专注、深入,越来越自信、笃定。

  每一次和心仪的箴言玺相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故事,故事里有非同寻常的执着寻找,有不顾价格的狂热竞拍,有以物换物的奇妙缘分,更有超越功利的大智慧和大情怀。

  不同于一般的收藏家,他从研习古文字入手,深入辨析、确认,看重的是思想内涵和文化传承;他从古玺篆文中感悟古代圣贤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他们如何顺应天道,尊崇先祖,如何爱人利物,谨言慎行;他思虑的是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如何被深刻读懂,被发扬光大,被认真遵循。

  2013年,他出版彩印铜版纸《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历史学家李学勤为书作序,赞其对古玺文字的内涵和所反映的思想作出讨论阐发,富有新意。2022年,他将这10年间收藏的新箴言玺整理辨析研究,集成续编,和之前的著述一起合成《甘露堂藏战国箴言玺全编》,以修身养性篇、礼仪篇、正名篇三部分将之分类,宣纸彩印限量版197套,以此嘉惠学林。

  毕生心血,尽在这一箱一书中。

4

  那天,风吹书香茶悦会微信群,轮到我领读《诗经·小雅·谷风》 。这首诗讲述朋友之道,周建亚老师特别与师友们分享了“相如”“相思”“相敬”“相教”四枚长方形铜质箴言玺。

  相如即是互相尊重,和睦共处;相思即是互相思念,互相学习,维护友谊,共修仁德;相敬即是互相尊敬,修己以敬;相教即是互相教诲。《中庸》曰:“修道之谓教。”朋友之间倘能如此,必会长久相携,不断前行。

  次日,亮语老师诵读《诗经·小雅·蓼莪》,这首孝子思养的诗在她声情并茂的诠释下令人落泪。周建亚老师又为之配以“孝弟”“贞孝”箴言玺,《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古玺为证,更加深了一份发自肺腑的理解。

  或许,此时,当我们在“真金美玉,字字可信”的《诗经》中徜徉,感受千年风雅时,还需要走近古物宝藏,与诗文互证,更加深入了解当时君子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追求。

  秋意渐起,周建亚老师在准备战国箴言玺展览。那天,他发给我一些组合好的印谱,其中有以禁止之词“毋”“不”“勿”开头的箴言玺,让我倏然想到他珍藏的唯一一枚绿松石古玺“毋方”。

  那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宝石,那样光泽内润的绿,历经风霜而愈加耐看的绿;那样自自然然的造型,好像从来如此,不曾被雕刻过;连锈迹也是自然地嵌入玺体,如自带的花纹;雕刻线条秀雅而舒展,而“毋方”的含义恰是不拘一格、道法自然、安时而处顺。

  多么妙趣天成的一方印玺。

  对于当代人,我们又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提醒劝勉,这样的甘露润泽,这样的清凉境界。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愿我们放下功利,懂得审美。

  你看,“禾”玺中成熟的粟苗,禾头下垂,如谦谦君子,多像沉稳低调的周建亚老师,始终保持内心的清净、笃定、热爱,默默地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独特的贡献。

  默默地,率道而行,胸怀天下!

  (作者系河南省文联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省文学院专业作家、省网络文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