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寻常巷陌里的人生百态
栏目:视线
作者:蔡逸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象峰巷里的芥子书屋

  不久前福建泉州象峰巷迎来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街巷提升。为了让大家看到修路时的真实场景,泉州古城办委托我们美好生活造物社用镜头记录寻常巷陌里的人生百态,也为老街巷的修缮留下弥足珍贵的影像。

  拍摄期间的泉州,由于受疫情大环境的影响,原本以旅游经济为重心的老城区颇受打击,施工封路使其雪上加霜——受大环境影响被迫转行宠物店的餐饮人家;为打磨冷清而又漫长时间的民宿老板,养起了更多的猫……除此之外,在摄制跟进中,我们逐渐发觉巷子本身所附带的历史沉淀和人文属性不可被掩盖,因此拓宽了走访的范围,依次从手工艺人、书店、餐饮店、茶铺等店铺人家走访。当和这些店铺从业人员聊起巷子时,我们了解到巷子里曾经的故事——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起建成的泉州新华北路,将象峰巷一分为二,自此东西两面,导致本地大姓人家厝宅也跟着分落两处。巷子名称由来也在本地学者的采访中窥见一二,取意自高峰如象背,故名象峰巷,而在闽南的音译中又叫上邦巷,所寓志高怀远,常为人所记。

  取材定稿的过程基本上是轻装上阵,摄影师、场务、导演以及制片4人一组,本着实况采集都在大框架内即可,因此后续定下的走访店铺基本上是计划之外,都是一家传一家,这样一来,我们从一个老巷施工民意采访硬生生地延伸成为巷子的人文底蕴记录。

  以世代做茶的三朝茶院为起始,为了避免镜头前的不自然和能取得我们实际所需,团队一行人放下设备与主人闲聊了许久,获知,以前泉州西街商业开发尚未火热,所以这条起自甲第巷中段,止于紫云屏(西街开元寺正前方)的巷子依然保存着许多老泉州的习俗与习惯。在主人的记忆中,金文纸钱、灯火香烛甚至游街串巷的糖葫芦与豆沙推车都在这一带活跃。主人还特别聊到了象峰巷巷口的酱油铺,现在是芥子书屋,已经是当地一处出名的地标性店面,其中旧时书籍笔墨甚至旧时代标签的物件,一应俱全。我们还从一本关于东西塔的注解书籍再顺线索来到不远处的东西塔手艺人家中做客,老伯同样热情招待,对比前面的店面,此处则是纯正的居民部分,未带有商业性质,凭着爱好,老伯已做了十多年泉州名胜东西塔微缩模型。

  在时过境迁的街巷里,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希望能用我们的镜头留下一点点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