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帘天自高
栏目:笔荟
作者:高凯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来常德,是参加“逸迩阁杯”全国高姓散文大赛颁奖典礼、大赛获奖作品集《卷帘天自高》首发式的。高新华是《卷帘天自高》的主编,亦是本次活动的总策划人和资金筹集者,他是湖南高姓文化研究会会长。高金平为作品集作了序,他是逸迩阁书院的创始人。他们都是为高姓人挣面子、赢荣誉的可敬之人。

  “武陵窗开云出岫,桃源帘卷天自高。”这是我送给本次大会的书法贺联。为了高家人的面子,我将本次活动告诉了常德妹子、战友、歌唱家陈思思,她当即为大会发来了贺辞:“盛世美文耕耘者,桃花源里高姓人。”

  高家人爱面子。可历史并没有给高家人多留几分薄面。记忆中,高姓人名字并不那么响亮。除了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续写《红楼梦》的高鹗,还有小说《杨家将》中的高怀德,《岳飞传》中的高宠等人之外,留下美誉之人并不多。相反,像高俅此等败类影响太坏,实在让高姓人没面子。“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是杭州岳王庙的一副名联。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心情竟莫名其妙地沉重了一阵子。因为我也是个爱面子的人。很多年前,有位高姓人对我说,谁说历史上高姓好人少?唐代的高力士,现代的高尔基……我马上请他打住。高力士算什么好人呀,还有高尔基,他与高姓人有关系吗?后来,我去高力士故乡高州搞调研,才清楚了是高力士把广州的荔枝推销到了西安,按说也算有功之臣吧。但高力士姓冯,高姓是皇帝赐的。

  “大镇凤西崇,启开广自英。恩从惠宗绪,明静中义同。”在有关我们故乡山东平邑那一支高姓人的记忆里,除了留给我的这20个诗一般的字辈外,便是春节期间,“渤海堂”匾牌下的那张写满了已故先人名字的家谱挂柱、供桌上诱人的果品,还有香火中轮流的叩拜。仅此而已。至于一直想寻找的高家人所表现的高风亮节,我都是从自己父兄身上看到的。值得庆幸的是,今天,在常德高姓人身上,我又一次看到了父兄身上所具有的那些高贵品质和家国情怀。

  《母亲的梅园》是高新华本次的获奖散文,他在文中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细节:果林如织,家园如画。过路人都情不自禁地在此驻足拍照,这个掩映在浓绿树林中的幽雅村舍,便是高新华的家。

  新华说,真正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房舍后的那片杨梅林。每每夏初,红艳艳的杨梅果像一盏盏点亮的小灯笼,风情万种地向过路人抛着媚眼。这片美如锦绣的杨梅林,是自己年迈母亲的创意。

  在摇曳的杨梅树前,新华告诉我,自己原打算在家中这几亩宅基地上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以求有个好回报。然而母亲却坚决反对,执意要在此种上一片杨梅树。她说,家中有片杨梅林多美呀,其寓意也好,扬眉吐气嘛!

  新华早年丧父,家中兄妹几个都是靠母亲一手拉扯大的,为了让儿女成材,老人吃尽了苦头。杨梅挂果后,新华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坚持。老人是个极爱面子的人,她想让良好的家风世代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好名声。

  “夹山风光好,石门气象新。澧畔有逸迩,书院传佳音”。这是我在石门写下的,我赞美高金平创建的逸迩阁书院。

  “沅有芷兮澧有兰”。高高矗立于澧水之畔的逸迩阁书院,是一座高达七层的徽派建筑。它是高金平家族自己投资5000万元修建而成的。书院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藏有各类图书40余万种,100多万册,是一所集藏书与教育于一体的民办公益书院。金平告诉我,目前全世界留下的具有300年以上历史的私人藏书楼有3家,其中两处在意大利,另一家便是浙江宁波的“天一阁”,目前,天一阁已归国有。他修建逸迩阁,就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书院负责人,从英国读研毕业后回国的金平之子高迩夫对我说,书院修建之前,自己家中两层窄小的楼房里堆满了父亲收藏的各种书籍。书架上、床上、窗台上都是,地面上更是堆书如山。有几次他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原因是楼梯上也铺上了厚厚的一层书。高迩夫的话让我明白了其父亲创建书院的另一个原因。

  在阅览室里,工作人员向阳女士告诉我,这里的藏书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书,没有你找不到的书。说话间,一个熟悉的影子映入眼帘,近前一看,是一大叠《战士报》合订本。顺手翻开一页,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出现在头条位置,这是我写的一篇散文。看了一下报端,上面的时间是1980年12月26日。

  《战士报》是原广州军区报纸。当时属军内读物。今天早已停办。在这所天高皇帝远的民营书院里,竟留下了它的身影。这让我激动不已。向阳说,书院除了藏有各类图书与报纸合订本外,还珍藏着7000多种杂志的创刊号。

  为了表达对书院的敬意,我将随身带的,准备送给朋友的自己的7本散文集、 3本书法集当场捐给了书院。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将书院珍藏的《逸迩阁赋》《逸迩阁书院记》两篇名人之作,用4张8尺整张的宣纸认真书写了一遍,送给书院以作留念。

  登上逸迩阁书院七层楼阁,我像是登上了七级浮屠,一种神圣之感油然而生。卷起窗帘,窗外壁画上7个大字映入眼帘:“唯愿家乡书香浓”。不用说,这应该是高金平创建书院的宗旨。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石门人高金平,铭记于心的应该就是这句话。

  望着身旁满架图书,我忽然想到了《管子·权修》中的一段文字:“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与这段文字同时跳入我脑海的是新华家中的那片梅林。梅树一院为良友,诗书满架是严师也。在书院与树木的迭影里,杜甫“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的诗句同时跳了出来。我突然觉得,杜甫的诗是专门为新华的树和金平的书量身定做的。时光穿越,抑或是两位宗亲为先贤杜老夫子的诗联创作提供了写景状物的激情。正所谓:十年树木已成林,百年书声育新人。

  我临窗远眺,有一抹玫瑰色的,含羞的云挂在天边,那里是全世界华人心灵的栖息之地——常德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