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观视域下
我国民族院校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
作者:王恒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瑰宝,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我国当代音乐艺术创新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与文化生态系统和环境密切相关,但由于当下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所依托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显著改变,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文化生态观自20世纪50年代引入中国后就逐渐开始被应用于研究民族区域文化发展和文化生态相关问题,文化生态理论看重文化的活性发展和文化与社会环境的生态平衡,致力于实现文化与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的共同发展和良性互动,认为这将有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这一理论为新时期我国民族院校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民族院校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因而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宣传和学习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同时也理所应当承担着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文化生态观视域下,民族院校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转变思维、创新策略。

  民族院校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概况

  随着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基于民族工作和文化繁荣的客观需要,我国民族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与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复兴背景下,众多民族院校结合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和文化艺术资源,将当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生活特色和民族艺术风格的音乐文化发展为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在培养具有专业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弘扬创新和发展各种拥有地域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文化魅力的民族民间音乐。但由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创新所依托的人文自然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更替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区域民族音乐文化与当代大众生活脱节,文化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文化空间不断缩小,民族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了空中楼阁,民族院校基本的音乐文化理论传播和实践学习已经无法从实质上改变当下民族音乐文化不断衰退的客观事实,再加上部分民族院校在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上存在的落后固化思维和不成熟的教育教学策略,使得当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

  文化生态观的发展成熟不仅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策略,同时也为新时期民族院校的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开拓了视野和空间。基于文化生态观,民族院校的音乐文化教学实践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校园实践,民族院校学生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基本民族音乐文化理论和技能的了解学习,而应当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为己任,努力推动民族院校音乐文化传承与时代社会环境相适应,与大众生产生活相融合,构建当代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和谐文化生态系统。

  民族院校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教育实践

  文化生态观视域下,我国民族院校要充分发挥新时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就必须关注民族区域音乐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空间等等,在兼顾音乐文化教育和音乐文化传承职责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延续和创新发展的新型文化生态体系。一方面,民族院校当下的音乐文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必须依托音乐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创新推进。第一,以民族院校为代表的高校都应承担起抢救、记录、整理分类和保存保护的职责。音乐文化传承需要以充足完备的文献音频资料为载体,当下民族院校的音乐文化教育所依托的教材资源较为单一,不仅没有突出民族地域音乐文化的鲜明特色,而且没有对相关民族民间优秀音乐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借助民族院校本身的学术资源和人文地理条件优势,院校自身要发展传承好音乐文化首先必须围绕相关音乐文化成立专门研究教学队伍,深入民族历史生活生产实践中挖掘、记录和整合相关珍贵文化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在民族院校音乐文化理论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音乐文化艺术特征和表演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注意对相关音乐文化诞生、延续、完善发展历程背景的全面介绍。音乐文化是民族区域历史、文化、生活和生产乃至情感特征的外在文化表征,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发展离不开其所依托的人文自然环境。第三,民族院校要立足于当下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人和民族音乐文化延续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承。一方面,人作为音乐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音乐文化生态的主体,是音乐文化活态动态传承的关键所在,因此民族院校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去谈音乐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各大民族院校应结合地域音乐文化状况邀请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和专业人士进入校园和课堂进行现场教学,通过专业人士让学生接触到最地道最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当下民族音乐传承延续的重要因素,因此民族院校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或假期学习实践等方式组织学生进入当地保留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习俗的村落中进行实践学习,与劳动人民一起在民族音乐诞生发展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直观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和精粹所在,同时学习掌握专业的民族音乐文化技能。

  民族院校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不仅要使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回归音乐文化原始生态,还需要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改变消极抢救保护音乐文化的局面,进而实现对音乐文化的主动传承发展。其一,音乐文化生存延续的原始文化生态环境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变甚至消失,但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所具备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历久弥新的。这就需要民族院校结合自身地域民族特征和时代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积极展开与当地文化旅游部门、音乐文化研究表演团队的合作共建,建设完善新时代民族区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实践创新基地。比如在民族庆典节日在当地文化旅游景区进行校企联合,利用当地文化旅游基地原汁原味的地域民族文化氛围更好地宣传音乐文化。同时联合相关团队进行民族音乐文化文创产品的研发,鼓励民族院校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创意设计,让学生在实践宣传活动中提高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度,同时还能提高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社会经济价值。其二,民族院校要利用自身人才科技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对音乐文化的宣传创新价值。民族院校可以开设特色音乐文化教育教学和对外交流宣传的专门网站,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文化音频文献资料共享的同时也利用网络平台窗口进行区域音乐文化的对外宣传。同时也可以借助其他互联网技术手段展开与当地其他民族院校或全国各大民族音乐艺术院校的资源共享、音乐交流和合作研究表演活动。新时代民族院校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实现与时代的接轨。

  文化生态观视域下,民族院校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一方面不能脱离音乐文化诞生和生存延续的自然人文社会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也要紧跟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潮流和趋势。这不仅需要民族院校创新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机制,还需要努力实现高校音乐教育与社会、市场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在保持音乐文化自身特色魅力的基础上实现其创新延续。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基于文化生态观的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21JGA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