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中的
“破圈”路径探索
——以“中国好故事”数据库TikTok熊猫账号实践为例
作者:韩晶晶 赵允智 熊奕瑶 倪灵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剧变,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裹挟之下,政治交锋的空间逐渐从线下转至线上。在日益“泛政治化”的全球语境中,我国国际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从文化符号入手探寻“破圈”之法。

  本文以“熊猫”符号为切口,深入解码中国搜索——“中国好故事”数据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TikTok上的熊猫账号运营经验,并聚焦“影响力、人格化、内容值、亚文化”四大维度,总结出以“Z世代”为目标受众,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为依托,以独特文化符号为引领,赋能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国际传播经验,以期为特定文化符号赋能国家形象跨文化建构的相关课题提供实践经验。

  文化符号的隐喻:“熊猫”符号国际传播双重优势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符号与国家形象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隐喻关系。“熊猫”符号作为我国“软传播”的绝佳载体之一,对外传播渊源已久、外交寓意深远。深入剖析“熊猫”符号话语体系的变迁与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有助于探索同类文化符号与国家形象间的隐喻与关联,推进我国国家形象建构,提升国际传播话语权。

  “熊猫”符号拥有良好的海外认知基础。有学者认为“熊猫”作为世界舞台上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其媒介形象建构已逐渐超越“我国特有物种”的本质属性。自20世纪40年代“熊猫外交”开始,“熊猫”符号在海外逐渐拥有庞大、良好的受众认知基础,其“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的天然属性,使其成为文化软传播的绝佳载体。

  “熊猫”符号适合融入全球化语境。在融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下沉到机构、普通民众;传播渠道下沉到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接收主体下沉到所有互联网用户。“熊猫”资源的稀缺性、超越意识形态的“萌”形象、世界普遍认可的生态保护价值观等活性基因,都是其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易“出圈”的原因,对“熊猫”符号的IP化打造将有助于“熊猫”IP更快融入全球化语境,赋能产生更大的文化价值。

  跨文化“破圈”实践:基于“熊猫”符号打造高价值IP

  在特定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实践中,“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以“熊猫”符号为载体,于2019年8月在TikTok海外平台开设账号,从影响力、人格化、内容值、亚文化四大维度出发,启动熊猫IP的打造。

  影响力维度,覆盖多元受众塑造品牌力量。为进一步提升熊猫IP影响力的广度与深度,“中国好故事”熊猫账号以TikTok为载体,从广度与深度层面打造生动鲜活、形式多元的“爆款”熊猫IP。在影响力广度层面,为突破跨国别、跨文化传播壁垒,熊猫账号采取“去语言化”内容制作策略,通过无配音、无字幕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理解门槛。在影响力深度层面,熊猫账号精准圈定目标受众,采取深化国别受众差异性、下沉传播等策略,推进账号自然流量的稳定增长。

  人格化维度,紧贴“拟人”策略,延续账号调性。熊猫账号采取了人格化运营策略:将熊猫日常剪辑成贴近生活的“微故事”,以“剧情”设计和流行配乐强化大熊猫“撒娇”“贪吃”“争宠”等人格化特征;发布饲养员与熊猫的精彩互动,借助“云吸猫”“收猫日常”“晒熊猫”等特色场景将熊猫演绎成“熊孩子”角色,增强人格化属性。熊猫账号通过多重人格化运营策略增强视频亲和力、强化叙事风格、拓宽想象空间,有助于促进中国符号与海外受众的有益互动。

  内容值维度,深耕复合主题,与海外受众保持同频“网感”。在选题层面,熊猫账号聚焦“熊猫+幽默”“熊猫+环保”“熊猫+繁育”等复合式选题,延伸文化符号使用场景的边界。在包装层面,熊猫账号通过统一视频封面与剪辑风格、原创话题标签、固定发布频次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熊猫IP辨识度,增强粉丝黏性。在运营层面,熊猫账号通过建立常态化数据分析机制,日常整理TikTok每日热点、用户反馈、热度话题等,与海外受众保持同频“网感”,从用户角度对账号进行动态管理以提升账号转化率。

  亚文化维度,定制动画形象,发力小众赛道。熊猫账号通过对“Z世代”目标受众的深度调研,将熊猫与亚文化圈层结合:根据海外“Z世代”对动画形式的偏好,面向美、俄、德、法、澳等国定制熊猫动画形象,在增强账号辨识度的同时,拟借助动画短视频、实拍与动画相结合等方式,提升在海外“动画迷”中的曝光率;通过特色剪辑,将“特色吃播”等热门小众话题融入发布策略中,在保持账号调性的同时,发力小众赛道,以获取亚文化圈层的长尾流量。

  跨文化传播内核:“以变制变”融入全球传播格局

  为加速融入复杂多变的全球传播格局,制定传播策略应围绕“以变制变”的内核:考量全球社交媒体用户群日益壮大的现实因素,以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为依托,以文化符号为引领的国际传播实践。通过深入研究受众习惯、平台调性、文化符号运用等途径找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

  首先,应顺应“视觉中心”受众的短视频偏好。随着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指数级上升,在国际传播场域中,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演化的重要平台,与互联网共生的“Z世代”成为国际传播重要变量。“Z世代”更偏爱短、平、快,能传递强烈真实感、沉浸感的视觉语言。短视频能满足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需求,易突破文字不同、语言不通的传播局限,消解高低语境之间的文化折扣。

  其次,应预判海外社交媒体的发展趋势。当前全球网络社交媒体版图发生剧变,“中国式”网络平台正在挤占市场。在众多海外社交媒体中,近年来TikTok屡登热门APP下载排行榜,成为全球现象级产品,相比YouTube、Twitter、Instagram等海外“老牌”社交媒体,它在海外拥有庞大的下沉用户群,剪辑与包装痕迹较少的“原生视频”备受欢迎,这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

  再者,应精选赋能国家形象软传播的文化符号。随着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博弈阵地逐渐泛化,政治特征显著的“硬核”内容易被贴上“意识形态”标签,在国际传播中受阻,合理的文化符号选择能避免因民族符号或表达失恰而产生传播折扣。因此利用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作为“软传播”载体,并引入IP打造思维为文化符号注入“活性基因”,以含蓄的表达方式将意识形态蕴藏其中,能够有效消解国际传播中宏观叙事的空泛枯燥,更易直接触达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受众。

  为了让世界加深对中国的文化感知,国际传播主体需综合考量文化符号运用的底层逻辑,增强文化符号的海外传播意识。致力于以个性传播、好感传播提升传播效能,并及时调整策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打造形式更“前卫”、主题更鲜明的“爆款”IP,在国际舆论场中讲好中国故事、赋能国家形象塑造,为构建具有全球通识性、稳定独特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