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的遗言
栏目:笔荟
作者:孤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晴耕雨读、隐于南阳的诸葛亮,最终被三顾茅庐的刘备请出山。他“出山”,犹如姜子牙下山一样,都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在乱世中扶弱制强、弘仁除暴,实现匡汉室、伸正义、广福泽的理想情怀。

  诸葛亮是旷世之才,却既没有去北方霸主曹操那儿谋高职,也没有去江南孙权处求大官(凤雏庞统去了碰了一鼻子灰),却受请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实力最差,靠协助刘表训练军队而喘息的刘备。后来开创蜀国立了首功,刘备死后又受托孤当了“相父”。刘禅因他劳苦功高,想给他封汉中或者成都的侯爵,有数以千户的子民、每年丰厚的税收,但诸葛亮却婉言谢绝了,自己只领了一个武乡侯。有学者指出,这一封地在琅琊郡武乡县,当时属于魏国统治下。或许诸葛亮的武乡侯没有实际的一兵一民、一寸土地和一元税收来供养自己。诸葛亮视名利和钱财如粪土,用自己的封号赌未来,展示自己北伐曹贼、收复中原的雄心与决心!

  诸葛亮出山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联吴败曹,计取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又率军拿下益州(四川),最终辅佐建立蜀国,与魏、吴三国鼎立;后又七擒孟获南抚蛮族、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诸葛亮心怀雄心壮志,渴望建立一个与曹魏不一样的仁爱福国,泽被天下苍生,从没有考虑个人、家庭、亲朋好友的得失,计较私家的利益、荣辱,身居高位却开诚布公、襟怀坦白、两袖清风。所以,西蜀百姓才那么爱戴他,将刘备的汉昭烈庙(里面有武侯祠)视作诸葛亮的武侯祠。

  请看诸葛亮临终留下的遗言、遗书,就知道他内心的清正与洁白。在祁山前线,自知时日不多,诸葛亮于卧榻上手书遗表,报给后主刘禅: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一个官至“相父”(宰相并义父)之位的人,全家只有15顷田地,800株桑树。他连年在外征战,不仅记得家里的这些财产明细,而且在没有规定官员要公布财产的中古东汉末年,自动汇报公布有累累战功(有赠地嘉奖)之开国丞相的主要家庭财产。在古代,人少地多,主种粮食,没有其他开发,土地是不值多少钱的。

  诸葛亮在遗言中还明确表示“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真是空空地来,空空地去。他死后身边没有任何贵重物品让人送回家,自己的遗体也没有让杨仪、姜维他们抬回成都举行“国葬”,而是立下遗言,依山建坟,在定军山就地掩埋,遗体只穿当季衣服,不放陪葬器物。对比历史上庞大复杂的秦始皇陵、当时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和东汉时期横行天下的士族门阀制度,生时等级显贵,死后高格厚葬,诸葛亮的确是生、死皆清廉之至!

  诸葛亮遗言中还写道:“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对比1800年前不留丰厚财产的宰相孔明,不知古今那些贪官污吏是否汗颜,内心有无深深羞愧之感?

  诸葛亮没有给后代留下丰富物质财富,却留下一大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在上面的遗言中,他劝诫后主刘禅“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如果刘禅后来真能如此,在孔明、蒋琬等良相死后,屏斥太监黄皓,选拔重用隐士、贤良,他怎么会在前线姜维没有兵败的前提下自动投降亡国?诸葛亮这段话,不仅对刘禅是治国良药,就是对后代王侯将相也是一剂良方。

  诸葛亮在遗言中已基本说明不让子孙后代当官、享受额外爵禄的意思,也没有给8岁儿子诸葛瞻留下什么金银珠宝,但却留下了一篇千古经典的教子格言《诫子书》。其中“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是穿越时空的金玉良言,尤其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更是成为一代代贤者、慕贤者和圣王圣相的座右铭。

  (作者系《新疆文艺界》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