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
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作者:王艳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旨在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力量枢纽和风向引领作用。中央相关文件也一直强调,要深入挖掘与传承创新传统的优秀乡土文化,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民间戏曲艺术发轫于丰富的农业文化资源,通过非遗文化的形式,赋能民间戏曲艺术嵌入乡村振兴,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市丰富的民间戏曲艺术资源对接乡村振兴,不仅能为该类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更能成为其焕发时代生机的核心推动力。近年来,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和重庆民间戏曲非遗的延续发展,当下亟待建设和完善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创新传承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重庆民间戏曲艺术

  重庆作为我国西南多民族聚居地区,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地域文化、厚重的历史民俗底蕴共同造就了当地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重庆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戏曲艺术诞生和成长的沃土,经过数百年传承发展,拥有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重庆目前有26项传统戏剧项目纳入了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川剧、秀山花灯、酉阳阳戏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还有趣味横生的梁山灯戏、活泼生动的三峡皮影戏、唱跳皆佳的石柱土戏等。这些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文化内蕴丰富、艺术价值高,成为我国民间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如今,乡村振兴需要民间戏曲这种文化价值高且生活气息浓郁的非遗艺术添加动能、巩固成果,但同时重庆传统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延续的生态文化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乡村振兴战略未能与民间戏曲艺术发展完全融合,有些民间戏曲面临着失传消亡的危机。

  当前重庆市民间戏曲艺术发展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承问题。其一,传承方式落后。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传统传承形式主要为师徒制的口传心授,且多方言内容,因此传播传承效率低且传承人稀少,存在“人亡歌息,人亡戏绝”现象。其二,传承人老龄化、学历有限、后继无人。目前重庆传统民间戏曲艺术仅存的专业传承人数量少且老龄化严重,有的戏曲种类传承人已彻底消失。比如石柱土戏传承人多为七八十岁高龄,沙子乡土戏专业艺人已尽数过世。而且地方剧团中的高学历青年演员十分稀缺,存在青黄不接现象。其三,重庆民间戏曲相关文献记录留存甚少且不易保存整理,相关图片、视频资源更是稀缺。第四,重庆民间戏曲艺术表演所需要的服装、面具等表演道具制作工艺失传且缺乏更新换代。二是创新问题。重庆民间戏曲艺术之所以在当代社会愈发不具备市场热度和全民关注。一是因为民间戏曲在表演艺术形式和内容上无法引起当代大众的普遍兴趣和情感共鸣,其热衷者多为中老年群体;二是因为在形式和手段上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产业和信息网络媒体优势,也没有完全融入重庆地区乡村振兴整体战略,很难进一步开拓市场。

  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与时代创新

  根据当前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发展概况和传承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的战略下,必须充分发挥民间戏曲艺术的文化铸魂价值,以推动重庆地方文化和乡村经济共同发展繁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文化传承问题,在此基础上促进和实现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时代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艺术传承问题上,重庆民间戏曲艺术作为非遗文化,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活态传承道路。其一,要加强传承人保护。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要加强对地方民间戏曲传承人和地方剧团的关注并给予良好的经济保障,为传承人和剧团进行艺术表演和宣传教学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基础硬件设施保障和平台机遇。其二,完善文献资料库。当地政府和专业机构要调动人力物力资源进行重庆民间戏曲艺术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档案保存。通过遍访各个区域戏曲种类传承人来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将资料进行通用语翻译,最好以视频、音频和图片等方式进行电子数据库保存,以便广泛流通。其中也要兼顾民间戏曲道具工艺的文献记录和专业研究,比如戏曲面具和服饰的制作手法和创新开发。其三,推动重庆民间戏曲艺术与国民教育相结合。加强民间戏曲人才培养、解决人才断层困境、扩大其影响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民间戏曲走进国民教育教学和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将重庆民间戏曲艺术作为兴趣爱好对中小学生进行宣传,或发挥部分民间戏曲艺术的健身功能,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活动中。重庆地方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则要依托本土特色传统民间戏曲艺术进行专业和学科设置,在舞蹈、音乐专业教学中纳入当地民间戏曲艺术文化的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加强与民间乡村剧团和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就该艺术的学术研究、文献整理、艺术宣传和专业传承展开实践合作,在培养高学历民间戏曲人才的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当地民间戏曲艺术的文化宣传和学术理论研究。

  另一方面则是创新问题。传承是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前提基础,而创新则是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动力。当代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戏曲艺术曲目内容和表演形式上的有趣生动,符合当代大众的文化艺术审美和社会生活经验。其一,要注重内容形式的创新方法。戏曲艺术传承人不能原地踏步、一成不变,在戏曲曲目内容创作和表演形式上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域各种戏曲文化的艺术特点,同时广泛吸收当下流行音乐舞蹈表演艺术元素,比如联合专业当代作曲人才将戏曲与流行舞蹈或网络歌曲结合,进行作品创作宣传。其二,要充分利用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发动重庆当地的乡村文化振兴和非遗保护传承团队的力量,携手进行当地民间戏曲艺术的内容形式创新。比如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开设川剧表演专业、重庆高校开展“川剧进校园”等活动。其三,发挥民间戏曲艺术在宣传发展模式上的现代化和实效性。文化旅游产业是重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大动力,重庆应充分利用当地优渥的地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各个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宣传。比如把握传统节庆机会,在旅游胜地进行戏曲艺术表演宣传,在当地建立戏曲艺术博物馆等非遗文化基地,结合当地戏曲文化特点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等,以此实现文化经济协同发展。此外,应广泛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多媒体平台进行重庆民间戏曲艺术的创新宣传。乡村振兴发展已经广泛引进了互联网科技,重庆民间戏曲艺术应当利用重庆文化旅游官网、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便捷性和信息化优势突破时空限制,进行当地乡村文化和戏曲艺术的创作创新和国内外宣传。

  总之,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庆民间戏曲艺术发展必须先解决传承问题,再激发民间戏曲艺术的创新活力,建立民间戏曲艺术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保障机制。传承人和乡村自身、当地教育系统和政府文化旅游部门应当形成合力,综合采用“戏曲+教育”“戏曲+文旅”“戏曲+网络”等模式建立乡村振兴与民间戏曲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激发重庆民间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生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乡村振兴赋能铸魂价值。

  (作者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师,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艺术乡建:重庆民间戏曲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