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鲁镇·前行
栏目:笔荟
作者:赵慎珠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百年前,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路西,一座清代院落绍兴会馆内,一间小屋,一盏明灯,鲁迅在那里摩挲古碑,整理旧籍,会见师友。

  窗外风雨如晦。在寂寞里狂奔的猛士听到了时代的号令,他奋笔疾书,一篇篇战斗宣言书横空出世,飞向无边暗夜,唤醒懵懂民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伫立起一座座丰碑,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觉醒奋起。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百年来,文艺的灯火始终闪烁,优秀作品一直引领着人们向着更明亮的前路进发。

  今年8月,大型原创曲剧《鲁镇》在郑州进行惠民演出,备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狂人、孔乙己等小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地站立在了河南曲剧舞台上,《鲁镇》把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九篇小说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传承经典,再次创新,赢得掌声阵阵。

  《鲁镇》以《祝福》《狂人日记》为中心,加入阿Q、孔乙己、九斤老太等人,构成了鲁镇的社会场域,他们既是鲁镇的看客,也逃脱不了被看的命运,剧中融会青年学生鲁定平、买“人血馒头”的华老栓等形象,加深对革命先驱命运的思考,多重叙事交叉,呼应一个鲜明主题——病态社会里,人人都是受害者。

  两个多小时的戏剧,九部小说的体量,借助祥林嫂这个饱受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摧残的普通妇女,刻画出一幅众生相,强化了祥林嫂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全剧多线交织,虚实结合,祥林嫂命运不断转变,世间百态一一呈现,祥林嫂的无助、狂人的执着、鲁定平的反叛、鲁四爷的保守、贺老六的悲苦、宗教势力的邪恶等环环相扣,营造出一种麻木、残忍、沉闷的社会氛围。

  鲁镇上的人们,无人能够逃脱时代幸免于难。祥林嫂惨死在冰雪之夜,狂人患上了迫害症、恐惧症,吃了“人血馒头”的华小栓还是死了,单四嫂的宝儿早早夭折,孔乙己被打断了腿,阿Q被杀了头,就连赵家也是遭抢,特别是鲁四老爷,一个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最终也失去了心爱的儿子鲁定平。

  鲁迅在《灯下漫笔》写过:“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鲁镇就是这样一个“吃”与“被吃”的世界,“看”与“被看”的场所。《鲁镇》借狂人之口,论人鬼之别,是对人鬼颠倒的封建社会的唾弃与否定,对理想时代的欢呼与憧憬,极具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

  全剧一唱三叹,祥林嫂的独唱,祥林嫂与狂人之间的复调,鲁镇上各式人物之间的和声,让祥林嫂的悲剧意味有了更广远的社会意义,被赋予悲剧的普遍性和强烈的批判性。

  剧名定为鲁镇,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概念,可以在江南,也可以在中原,甚至在旧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它是鲁迅笔下的“铁屋子”、旧中国的缩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典型的病态环境——愚昧落后,封闭保守,游走其间的一个个沉默的灵魂都是看客,他们自我麻痹、自私冷漠、自欺欺人、自轻自贱,甚至自相残杀。曲剧开始便合唱:“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鲁镇,在鲁镇上多多少少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经常笑笑别人,偶尔也被别人笑笑。”鲁镇,承载着鲁迅对故乡和故人的文学表达,寄托着一代思想启蒙者“想象的乡愁”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语境,舞台上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会引发观众的诸多联想。

  难得的是, 《鲁镇》的舞台调度极其灵动,效果总在意料之外。大幕开启,各个房门一一打开,观众面前出现了一个并列、独立又相互融合的隐喻时空,随着音乐声起,观众很快被带入一个现代感极强的艺术世界。昏暗的灯光,高大的铁屋子,次第打开的门窗,咸亨酒楼,鲁府……每一个道具在不同的情境里发挥着不同的戏剧功能,所有的变化从不重复,不同人物命运的造型安排,在舞台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曲剧音乐别具匠心,作曲、配器等等兼具北方的壮烈与南方的婉约,曲曲惊魂,相得益彰。诗一般的呈现,让《鲁镇》既提炼出鲁迅原著的精神内涵,又巧妙对接人与事,令人顿生庄严肃穆之情。

  曲剧《鲁镇》是剧作家陈涌泉与“新世纪杰出导演”张曼君的一次精彩合作,一桩斯文美事。鲁迅作品诞生后的百年间,无数次被搬上戏剧舞台,广为传唱。这一次曲剧《鲁镇》的创新,则是增加了编剧的独特体验、思考、发现与创造,它更关注现实,更富有时代精神。

  剧中的祥林嫂与狂人互为解释,有了狂人的一针见血,祥林嫂的悲剧更显深刻;有了祥林嫂的生动演绎,狂人的癫狂更具张力。增加的虚构人物鲁定平,表达了编剧陈涌泉对鲁迅精神的理解。鲁定平是乌云密布里的一道闪电,漫漫黑夜里的一缕星光,是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一名勇士。他和狂人互为表里,是觉醒者与革命者,呼唤拯救者与为拯救献身者。鲁迅说过,青年最要紧的是“行” ,不是“言”,他呼唤“内心有理想的光”的革命家,鲁定平正是这样的革命者,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当代艺术家仍然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向着新的天地、新的境界延伸。曲剧《鲁镇》为经典注入如许的现代感,有力阐释了艺术创新的丰盈内涵。

  舞台上风雪交加,“靠山山崩倒,靠水水流空,靠人人无影,靠神神不公,想死不能死,想活活不成……”句句是泪,声声动情,祥林嫂的悲怆直击人心。“离开这个吃人的世界,去往一个空气清新、人人相亲相爱的新世界……”狂人的浪漫敏感与洞察思考,令观众多了几分动容,久久难以平静。

  走过岁月的两岸,无数的流血,无数的坚持,终将美好。而文艺总是润物无声,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赵慎珠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