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犁杏雨润苍生
——简述康熙《御制耕织图》的前世今生
栏目:古籍里的艺术
作者:黄卫  来源:中国艺术报

耕部第20幅图“簸扬”

  康熙年间出版了一本很有特色的农业古籍,名为《御制耕织图》,顾名思义是康熙亲自主持编写的。这本书图文并茂、构思精妙、绘制精湛、华丽工整、设色典雅、中西融合,诗书画刻无一不精,可谓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之珍宝。

  《御制耕织图》中的序言和诗文都是康熙亲自创作并书写的,可见康熙对这本书的重视。这套图对此后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而且传播到海外。康熙为书中的《耕图》书写了“一犁杏雨”四个大字题签,盖有“康熙宸翰”之印,看着这笔力遒劲、画面感极强的四个大字,令人仿佛又回到三百多年前的康熙王朝,体会到康熙亲自主持编写这本农书的良苦用心。

  公元1689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南巡,此时的康熙已经展露出一代圣君的风采,他尊重和学习汉族文化,关心民间疾苦,所作所为深得人心,逐渐获得了百姓爱戴。有一天,康熙来到江浙某地,当地的读书人得知皇帝驾到,非常激动。为表达对康熙的敬仰,他们绞尽脑汁送给了康熙一件不同寻常的礼物,这就是南宋初年曾任杭州所属於潜县令的楼璹所作的《耕织图》。

  当这本《耕织图》呈现在康熙眼前时,康熙立刻被吸引住了,他认真地把这本古籍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很快便被书里的图画和诗句深深打动。康熙虽然生长在北方,但他对水稻种植和蚕织并不陌生,他在北京西苑的丰泽园旁,有稻田十亩一分、耕地一亩三分,包括康熙的“试验田”和蚕房。此外,康熙对农耕诗也很熟悉,从《诗经》的《豳风·七月》到后来的田园诗,他都了然于胸。但像《耕织图》这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忠实记录男耕女织的古籍,却是他所没有见过的。

  康熙听当地读书人讲,楼璹当年在於潜县任县令时正是南宋初年。经历靖康之变之后,国家期待中兴。当地的农夫蚕妇,由于还没有掌握先进的耕织技术,劳作很辛苦,但收成却常不如意。为此楼璹经过详细调研,探究了水稻耕作技术的二十一个环节和蚕织技术的二十四个环节。绍兴三年(1133年),楼璹亲自将其准确、形象地绘制出来,并配上四十五首五言诗。这本书出来后,楼璹就在当地推广,由于有图有文,老百姓都看得懂,当地的耕织水平和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因为政绩突出,宋高宗召见了楼璹,楼璹也趁机向宋高宗呈献《耕织图》,宋高宗非常高兴,下令向全国推广这本书,极大推动了南宋的农业发展。

  “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绿野暗春晓,乌犍苦肩赪。我衔劝农字,杖策东郊行。永怀历山下,法事关圣情。”康熙诵读着楼璹的诗句,不禁感慨万千。回京后,他召见了宫廷画师焦秉贞,命他根据这本古籍,重新绘制一本全新的《耕织图》。

织部第23幅图“成衣”

  焦秉贞,山东济宁人,是耶稣会士汤若望的门生。通天文地理,会测算,又擅长画人物、楼观,画法以工笔重彩为主,兼用西洋画法,讲求明暗与透视等技巧。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焦秉贞在借鉴楼璹《耕织图》的基础上,又大量参考了历代农业古籍。焦秉贞对楼璹的《耕织图》内容稍有改动,其中耕图增加初秧、祭神二图,织图删去下蚕、喂蚕、一眠图,同时增加染色、成衣二图,使《耕织图》由南宋时的四十五幅变为四十六幅,相对应的耕织图诗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经过整整七年时间,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社日(二十二日),焦秉贞终于完成了《耕织图》的重新绘制。这本全新的《耕织图》 ,绘耕图二十三幅、织图二十三幅,共四十六幅。其耕图是: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籭、簸扬、砻、入仓、祭神。其织图是: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蛾、祀神、纬、织、络丝、经、染色、攀花、剪帛、成衣。

  焦秉贞不愧为杰出的画家兼科学家,他所绘制的四十六幅图画,田家景物,曲尽其致;蚕室机杼,精妙无穷。图中的旷野都延伸至天边,远处都有隐约的地平线;人物、房屋、树木近大远小,将空间透视感增强。他还运用类似摄影镜头进行仰俯与内置的视角进行绘制画面,以此来弥补传统中国画表现技法的局限性,以期营造出三维空间的结构和画面内部空间的真实感,在摆脱传统束缚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描绘的同时,又能保持中国画的意蕴。

  当焦秉贞把绘成的《耕织图》进献给康熙时,正值康熙第二次御驾亲征噶尔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日。此刻的康熙心情愉悦,志得意满,看到美轮美奂的全新《耕织图》,康熙龙颜大悦,不禁诗兴大发,为每一幅图配诗一首并亲自题写,每首诗都是七言四句。在诗文中,康熙并没有用笔墨更多地介绍农桑知识,而是感慨农夫织女的万般辛劳,告诫人们“须知白粲流匙滑,费尽农夫百种心”“自昔宫廷多浣濯,总怜蚕织重劳人”。康熙还亲自为《耕织图》作序,在序言里他写道:“常念想民生的根本,就是以衣食为天……”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农民、农业的关心、爱惜和怜悯。

  康熙对《耕织图》如此用心,是要把自己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爱心和雄心传达给王公大臣。康熙通过《耕织图》劝课农桑,普及农业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应当说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御制耕织图》经镂版印刻,迅速在全国得到推广,再后来,雍正、乾隆又相继创作耕织图诗,并把《耕织图》不断发扬光大,为开创康雍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图书馆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