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在山西
栏目:忆故
作者:谭谈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记不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认识王东满的。反正我们交往好多好多年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过一场风雨之后,我国的文艺开始复苏。我和东满,带着各自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闯进了文坛。那时候,各刊物和出版社,时不时举办这样那样的笔会,联系作家、组织稿件。如《钟山》,把南南北北正当红的作家邀到太湖,举办“太湖笔会”;《花城》把作家请到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而有的深圳经济特区,举办“深圳笔会”;《飞天》,则把从各地汇集而来的作家行走丝绸之路,从兰州一直走到敦煌,称之为“飞天笔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山东烟台举办“烟台笔会”;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上海和江苏交界的淀山湖举办“淀山湖笔会”……我和东满,就是在这样的笔会上,相遇、相识,进而相交的。

  2008年,他突然给我发来邀请,要我到他的故乡山西长治平顺县去采风。当时,我已过花甲之岁。他考虑到我年纪大了,嘱我邀上一位年轻作家同往,以便旅途相互有个照应。当时,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国画》出版不久,轰动一时,红极一时。东满听说我邀上王跃文,高兴极了。

  我和跃文兴致勃勃地奔向长治平顺。此前,我对平顺还不很了解。但对平顺出的两个人物:农业互助合作化时期的劳动模范李顺达和从第一次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做到第九次(当时)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却是如雷贯耳。但那时尚不知他们就是平顺的。我们到平顺的当天,就来到李顺达和申纪兰的村子参观。在村口,远远地就看到四个火红的大字:中国西沟!可见这个北方小村的气魄和名声。那时,申纪兰还健在,且身体健旺。她领着我们参观他们村的纪念馆,介绍西沟村的发展历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平顺,第一次走进太行山。东满和平顺县的县委书记老陈,领着我们,站到了一个山头上。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深谷。深谷对面,耸立着高达百米的峭壁。细心看去,只见这堵百丈悬崖中部,人工开凿出一个一个窗户般的洞洞。不时有物件从洞口闪过。东满告诉大家,这是平顺人民在悬崖上开凿出的挂壁公路。一个一个洞口里面,藏着一条石崖上凿出的公路,那不时从洞口闪过的物件,是公路上驰过的汽车……这气势、这险境,使我们惊叹不已!

  那时,我的腿脚还好,在这山谷中的峭壁陡坡间,追着蹦跳着向前的溪水,一路向前。真真切切地领略了太行山的雄伟、厚重。从此,平顺,太行,西沟,便深深地驻留在我心头。

  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万余字的散文:《妙在奇山秀水间——我走平顺》 。发表在湖南省的刊物《理论与创作》上。

  这一次,是我近距离地接触东满,也是这一次,让我对东满的才华,有了多侧面的了解。东满,不仅是小说家,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梦醒来迟》、中短篇小说《柳大翠一家的故事》《点燃朝霞的人》等一大批作品,出版了十卷本的《王东满文集》。他的书法,他的画作,他的旧体诗词,也都是杠杠的!前些年,我还收到他寄来的旧体诗词专著《诗咏中华历史文化名人一百家》。他的书法,也独具一格,亮眼极了。他故乡的许多地方,都雕刻有他的墨迹。这使他的书法,浸润在故乡的泥土气息里。还是这一次,让我感受到,东满对他的故乡爱得深沉。比如此次他用心运作,利用自己的人脉,邀集南南北北的作家朋友,来采访他的故乡,宣传他的故乡,就是明证。

  不久,我又收到他的微信,他为故乡筹建了一座农家书屋,嘱我援手,寄一些书籍去。我不敢怠慢,立即清了一批图书,包括自己新出的12卷本文集,打了两大包,快递过去。

  前年,我在故乡筹建老农活动中心。其中有一个晚晴书屋。我想借他的妙笔,要他写两幅书法作品过来,为这座书屋添彩。他立马就寄来两幅佳作:“达观益寿”和“松鹤延年”。非常适合老年读者观赏。如今,这两幅苍劲有力的书作,就悬挂在晚晴书屋的阅览室里……

  前两天,猛然间接到他夫人李素芝发来的信息:我这位山西的好朋友,这位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的老文艺家走完他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与我这位南方朋友不辞而别了。这一天,我怅然地来到湘江边,望着滚滚北去的江水,良久良久,似乎是在送好友东满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