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墨为戏 因墨成戏
——评谷疏博《墨戏研究》
栏目:书中艺
作者:张晶  来源:中国艺术报

《墨戏研究》  谷疏博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年4月出版

  为疏博的首部专著作评,于她,于我,都是用不着商量的。《墨戏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成为这个项目中艺术学理论的代表之作,原以为只是选题令大家感兴趣,再次通读全书,深感作者能够得到这个殊荣,是有其必然性的。作为作者的博士生导师,似乎应该表现出谦虚、低调的姿态来,但我在对“墨戏”这个选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估量之后,就只能不避嫌地认为,这是目前研究墨戏最为全面、最有深度的成果。

  墨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术语,有着大量的客观存在,成为中国文人画的重要部分。我在30余年前看到一些画论的资料,接触到画史上很多的墨戏作品及画论,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便决意把它作为一个美学问题进行研究。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潜,研读了一些相关的中国绘画史及画论发展史的论著,从美学角度,对墨戏问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写出了《墨戏论》《论墨戏的美学品格》《逸与墨戏: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主体价值升位》《墨戏:中国绘画美学的重要范畴》等一系列关于墨戏的研究文章,这也许是疏博日后研究墨戏的起点吧。但看到了《墨戏研究》付梓的专著,我知道,疏博对墨戏的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我的墨戏研究,并且融会、综合了以往关于墨戏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墨戏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作者对此前关于墨戏的研究成果,如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以及若干研究论文,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吸纳,并在此基础上,对墨戏问题做了许多更细的工作,最终完成了这部独特而令人信服的完整论著,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艺术理论和绘画史论的一个贡献。

  无疑,这部《墨戏研究》的体例是博士学位论文,按着博士论文的要求,包含了很多相关的要素。但是,它又是一部颇具创见和学术建树的学术著作。关于墨戏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内涵,作者都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作了浑然一体的阐发,提出了关于墨戏这个概念的综合性定义,从三个维度揭示其内涵所在:“其一,墨戏是一种水墨画形式,即擅长粗豪逸格的水墨画的士大夫、僧侣等业余画家所作的水墨画;其二,墨戏源于一种特殊的创作心态,是文人画家心境宣泄的方式和载体,是承载自己心境的归属所在;其三,墨戏是一种创作方式或风格。”这个界定是较为全面的,全书也是由此进行展开的。

  是书以两章的篇幅,对墨戏的发展历程做了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描述。这两章并不仅是关于墨戏的历史性的描述,而且对不同时期的墨戏,揭示了其不同的文化成因。如第二章是从墨戏发生阶段的文同、苏轼及米氏父子墨戏创作入手展开分析,作者认为这是“以士气”建构的墨戏;第二节则聚焦“粗笔狂逸”的墨戏,与前相比,指出了禅僧墨戏的特征及粗笔在墨戏人物中的变化之功;第三节回顾墨戏的格法化,论述了赵孟頫、高克恭、倪瓒、吴镇对墨戏发展的不同贡献。第三章则是从画材画论等角度论述墨戏发展,更加丰富了墨戏发展的不同维度。第四章关于墨戏成因之探析,尤具画史的理论价值。第一节指出人文精神对墨戏兴起的意义,第二节则揭示墨戏在苏轼的士人画理论体系中的独特内涵。我更为看重第三节探讨绘画工具与材料的变迁,这使这部书不停留在一般的理论层面,而是从绘画工具和材料的角度来说明墨戏的特征,这里所呈现的,触及了作者通过悉心揣摩、深入探究方能达到的研究层面,而绝非仅停留在前人论述所得出的结论上,这也为绘画史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第五章专论墨戏的美学特征,如其一,不可模仿性,其二,尚奇,其三,“诗性”的外显。这几种美学特征,也绝非是从一般性的美学理论中获取的,而是从墨戏的艺术实践的具体研究中获得的理论升华。第六章探讨墨戏的价值,在与哲学和诗学的融通中阐发了墨戏的形上意义,如表达“我”的情感、“我”借“墨戏”通向宇宙天地等,都是以往的墨戏研究所未及阐发的。

  从这部专著,不难见出作者在古代艺术典籍和美学理论两个方面都下了大功夫,这对于本科、硕士学习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她而言是殊为不易的;同时对于古典文献的理论与阐释功力,在这部论著中亦不难见出;而对中西美学的研读与融贯,也是她能写出这部有质量的专著的重要原因。墨戏研究只是一个研究选题,无论是在绘画史论方面,还是在艺术理论方面,都还有太多可探寻的空间存在,仅就墨戏这一个问题,仍有向前探索的余地,也有更大的理论价值。谷疏博也由衷地认为,对墨戏还要下一番功夫。对此,我是非常欣慰的。现在,她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年轻学者,在学术研究上,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有更高的峰峦要攀,这部论著的问世,只是一个厚实的基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