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栏目:自由谈
作者:马明宸  来源:中国艺术报

  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孔子曰仁、孟子曰义,至于如何达于仁义的境界,孔子针对不同的弟子提出了诸多的践行渠道,散见于《论语》诸篇。孟子则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为: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里所谓的“浩然之气”,就是用仁义和道德培养出来的弘大刚强的精神品质。“养气”说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主张,“养浩然之气”就成为一句修养格言。

  宋代思想家们又逐渐把“气”提升到宇宙本源和本体的地位,张载的“气本体”说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气即“太虚”,他主张“理在气中”。基于此思想延伸,文天祥又写出了《正气歌》,中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之句,可谓张说的生动演绎。宋人在强调了“气”的本源性,把浩然弥纶为天地,同时还加了一个“正”字,强化了“气”的伦理道德色彩。近人又针对“天地正气”衍生出对仗的下句“古今完人”,孙中山先生曾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遂流传为今人修养的重要雅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具有完整的师法实践体系,前句可视为修身养性的宏观方向,后句则为具体践行的明确目标。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又为万物之灵,应该效法天地。古人强调师法自然、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即通过体悟天地运行的精神来涵养自身的人文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天地自然的运行之中来汲取人文化育、修身养性之义,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另外就是学习古圣先贤,《易·象传上·大畜》有言:“君子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古人的言行举止是我们易于学习的做人方式方法,可以作为自身精进的法则和榜样,《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言论之外的行为举止、仪态气色,我们模仿起来就容易上手。这样虚实结合、宏精兼用、内外并举,才是我们的修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