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传统和现代融入校园的养育体系
栏目:雅趣
作者:端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3月4日傍晚,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路灯逐渐点亮,一条金色长龙身披晶莹灯链,出现在校园雕塑“拓荒牛”前。万物生机勃发、春耕开始之际,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政法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暨人文学院二十周年院庆献礼,中国政法大学端升书院和人文学院学生会举办了“龙灯记”二月二定向越野活动。活动主持人首先介绍了“龙抬头”的典故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杨军、人文学院院长俞学明在致辞中介绍了农历二月二以及惊蛰的文化知识。教师和学生代表完成“画龙点睛”,活动正式开始。

学生在活动中借着龙灯的光线答题

  “龙灯记”活动将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十个地标设为五对问答点,学生须从问题点抽取问题并奔赴答题点,问题有关各类典籍、艺术作品、历法知识,得到五个答题正确的盖章后,在校园里找到舞龙队伍并合照,返回总展台兑换奖品。学生们按照地图的指示,从校园喷泉到校训铜鼎,从“法镜”雕塑到三星堆雕塑,从南方风味食堂到谢觉哉铜像,从婚姻法广场到学生活动中心,从海子纪念碑到操场看台,“定向越野”的同时还要保证手提的龙灯不灭。与此同时,一支热情昂扬的舞龙队伍在校园中穿梭,激昂的音乐伴奏中,一颗燃烧的龙珠在夜幕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轨迹,威严的龙头紧随其后,身随头动,宛如地龙翻身,又恍若黑龙过江,时而蜿蜒盘旋,时而勇往直前,时而以退为进,时而上下搏击,时而左冲右突。

  俞学明表示,“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中华文明对于自然的认识,记载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文化特质。“一雷惊蛰始,耕种从此起”。惊蛰形象地反映了春雷乍动、万物萌发的场景。本次活动鼓励学生了解传统节气文化,把传统和现代融入校园的养育体系中,在自然复现生机盎然之际,感受春天的气息和活力,既有着传承的庄重,有着时节的欣喜,有着参与的趣味,又有着丰收的期许,非常有意义。

校园里的舞龙队伍

  据了解,“画龙点睛”环节所用的“龙眼珠”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基于民间“二月二”龙抬头节日和社火习俗设计并撰写游戏规则、设计问题、印发海报、购买并组装竹龙和龙灯、排演舞龙等事项都由学生们完成。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吕明烜表示,发掘、介绍并在校园内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是端升书院建立伊始,师生们共同确立的一项研学重点。希望在传统节日习俗的基础上,加进新元素、新内容,展现亲切而又新奇的节日体验。“龙灯记”二月二定向越野活动是想让师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想传递一个理念——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是鲜活的,是不断生长的,它们历久弥新、生机勃勃。

  据介绍,端升书院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主要面向哲学专业本科生,着力拓展专业通识的宽度、深度、高度,提供全方位、特色化的教学空间;打造名家讲堂,以导师制配合“时时、处处、人人”的个性化、浸润式教育,实现书院制和专业教育的贯通对接;通过开展“人类与人文”“历史与国家”“城市与农村”“科技与伦理”“艺术与审美”等主题的深度研学与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美育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时代与历史,培养重大问题感知力和发现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