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
栏目:传真
作者:凡一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小时候看不到日历,但是看见灯笼和月饼,就知道到中秋节了,就像看见猪肉和鞭炮就知道是春节一样。

  每当到了中秋,月饼或多或少是会有的,但是灯笼却不是年年都有。若想拥有一只灯笼,全看那一年我父亲是否回家。

  父亲在离家很远的山里教书,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刚开学不久的日子。父亲要回家的话,必须上午给学生放学,然后才能在晚上回到家,除非那天是星期天。

  我记得我六岁那年的中秋,邻里的小孩都已经提着灯笼游走了,父亲还没有回家。而父亲说过是要回来的,并且是跟母亲说的,说的话就不可能不算数。母亲在家门口出出进进,魂不守舍,我知道她和我一样,期待、盼望着父亲的归来。月亮从远处的山头升起,而父亲依然没有露面。母亲将一只月饼一分为三,分给我们兄妹仨个。我把月饼的残块放在掌心,用弯曲的手指围护着。母亲看在眼里,知道我是要等来灯笼,才舍得把月饼吃下去。

  没有灯笼的中秋节对于一个小孩,与丈夫缺席的中秋节对于一个妻子,是同等的落寞和寡欢。母亲看着为父亲留的饭菜已经像水一样凉,就说:我们去接你们阿爸吧。

  洒满月色的道路上走着我们全家,因为我相信此时父亲也在路上。我们向父亲走来的方向走去。步上蜿蜒崎岖的山路,仿佛是在登一架天梯。母亲牵扯着我的手,哥哥牵扯着姐姐的手,仿佛是母鸡呵护小鸡。越往山上走,我以为离月亮越近,殊不知月亮比刚看到它的时候走得更高更远,就像爬到树上快捉住一只鸟的时候,这只鸟突然飞走,飞到另一棵树上。

  但是离父亲肯定是越来越近了。我们走在父亲必经之路上,想象着即将与父亲的相逢,像漫山遍野的月光,其乐融融。

  然而到了父亲教书的学校,我们也没有看见父亲。学校里空无一人,种种迹象表明父亲已经离开学校回家了,可是在来路上,我们为什么没有遇上父亲?

  我们急忙从来路返回,追寻父亲。我们一路喊着与张望,像在隧道里寻求希望和光明。

  终于我们的努力有了结果——在路边的峡谷中闪亮着一抹灯火,它不停地摇动,像我所看过的电影里指示火车进退的红灯。我们能断定或感觉到,那是父亲的所在。我们摸索着爬下峡谷,找到了坐在谷底不能站立的父亲。灯光照着父亲、母亲、哥哥和姐姐的脸。我们在路边看见的那一抹灯火,其实是三只灯笼的光芒组合而成。父亲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倒滑下峡谷,摔坏了一条腿,但是他为儿女制作的三只灯笼,却一只也没有损坏!

  许多年过去,当我做了父亲,每到中秋节的时候,我也会给女儿买一只灯笼。但比起小时候父亲为我们制作的灯笼,无论花多少钱,也比不上。

(凡一平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