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杂技美学的拓荒性贡献
——读再版专著《杂技美学》有感
栏目:书中艺
作者:丁邦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代杂技史上首创之功

  杂技始作“杂伎”,艺术界过去只认它为一种杂耍游艺而已。能够把它与美学挂起钩来、并能从中探寻出专美、及至自成一学登上大雅之堂,唐莹至少在中国这个领域荣具开山奠基之功。此前虽然可能会有一些著作论文中,谈及一点杂技之美,但不具系统性,如苏联尤·鲍洛夫的《美学》,其第8章“美学—艺术形态学”中有一节谈论到杂技。而《杂技美学》从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到学科建立的必要性和意义,从本体审美范围和艺术性、到独特美的创造原则和内容形式创新统一,从审美价值观确立到实际观赏效果的外化,从杂技发展世界性前瞻到相关美学的拓新之路,完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学术整体架构。因此,说她填补了杂技美学的一个空白,毫无阿谀溢美之辞。

  《论杂技审美的特殊范畴》《杂技美的探寻》《杂技:超常的艺术》……都是唐莹的耕作。这些几十万字的长篇论文和专著,是唐莹经年累月在杂技美学几近荒芜之地,垒砌大厦的一砖一瓦。而1976年全国杂技界五大区代表大会的发言中,华北大区唐莹执笔所作题为《论杂技艺术的特征》报告,则是中国杂技史上首开先河的美学性命题。时任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蓝天后来回忆说:那时杂技理论还是一片荒芜的处女地时代。2003年唐莹46万字厚著《杂技美学》诞生,其拓荒意义自不待言。查阅“中国知网”“杂技美学”条目可见,此后的2016年才陆陆续续有几篇相关论文问世。能够像她这样全面系统挖掘、阐述、释论的专著,更是至今难得。1988年中国杂协和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辑了一本《杂技美学论文集》,可称作是业界对杂技美学研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成果。如果说维纳斯之美,首先归功于世界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发现的眼睛。那么依此可推,杂技之美,应当让我们想起唐莹的美学构建。天津社会科学院鲍震培研究员在《杂技美学的开拓及其发展趋势》中也谈道:“据考察,像唐莹这样系统而深入的杂技美学论著,在世界上尚未发现。”

  为破杂技多年程式化套路昭示引路

  在美学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有个“统一于变化”的特别要求。杂乱无章不叫美,千篇一律也不成美。

  早年的杂技大都是些头顶、口咬、脖支、肩扛、手耍、臂力、软腰、足蹬、足踢、足踩、跟头——其陈旧套路很多年依然没有什么突破和改变。程式化,已经成为业界长期难以突破的桎梏。从美学角度上看,舞台观赏性不佳,演出审美感疲劳。唐莹开创性的杂技美学观问世以后,中国杂技在创新突破方面有了理论支撑。借鉴舞蹈、音乐、美术、戏剧、体育等艺术学科及运动项目中的美的元素,与杂技美无缝融合联系。更深一层,建立生理学与心理学的人体科学基础模型,甚至将表演中的力学也植入美学范畴研究……在她努力呼吁和创新实践之后,有根的现代、传统上创新、展示重美感、艺术间“拿来”,便是各地杂技纷纷创新出彩、面貌大变的一个写照。加上广大演员特别努力上进,为中国杂技美的探索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唐莹此间的贡献,在于将中国杂技的审美要求,不仅作为一种理论阐述,更作为一种实践指导,贯穿于整个创作、排练、演出、赏析、评比全过程中。

  有心读者不难发现,《杂技美学》形成之源,可以追溯到此前她20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著述。众多专业核心杂志及国家级传媒,都留下了她孜孜不倦探索耕耘的足迹。到了2003年本著前身的大学专用教材面世,读者终于看到了唐莹的一个集大成、成系列、纵深度、全方位的杂技美学思想脉络。纵观我国杂技繁荣发展人才辈出、国际杂坛金奖连连的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其向荣轨迹和杂技美学思想的提出、发展、成学脉络,在坐标系上的腾起曲线是基本吻合的。正是视觉艺术中的观感美学,昭示了杂技的破旧创新之路,使司空见惯的套路变革,终于找到了一个突围方向。

  “实践—实用—实惠—解渴”的美学范式

  唐莹并非美学家出身,她13岁参军开始从事文艺工作,而后许多年与芭蕾结缘。曾经主演大型芭蕾舞剧《西班牙女儿》的她,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称赞。后来转战到杂技编导岗位上来,边工作边学习美学……由此可见,唐莹的杂技美学建树,是实践历练与理性探索紧密联系的结晶。但正是这种非灰色的理论,才使其美学思想如鱼得水融入舞台,在指导实践、反哺理论的交互中绽放光彩。天津的经典节目《皮条》、河北的创新大戏《集体武术》、南京的优美绝技《转碟》、登上央视的滑稽小品《乐在其中》《小鸟恋情》……唐莹编导的杂技作品,屡获金奖和赞叹。这期间,唐莹的美学探索不断出彩,先后发表了《音乐与杂技美的关系》《论杂技审美的特殊范畴》《论杂技艺术的起源、形成及其基本特征》等十几篇重要论文和《杂技美的探寻》《杂技:超常的艺术》两本专著。在理论探索的同时兼做研究性的艺术实验,再将理论物化为作品,将作品推向世界。这些艰辛努力,正是催生和构成《杂技美学》的主要基础。

  美学在我国艺术的许多专业门槛内,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贴合“两张皮”的问题。中国杂技千百年根本没有引进过美学研究思路,唐莹其实是在用自己有限的艺术生命进行一场探险。但她“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她用几十年亲身演练舞蹈芭蕾和杂技编导的丰富实践,和半生新知求学加近百万字论文专著积淀,将杂技与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杂技中的动态形象美,她借用几何原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规律,来解释、点化、拓展舞台生命律动的感受。还有诸如“借物塑形——动态美”“以技抒情——静态美”,等等。依照这些美学理论,唐莹编导的杂技屡获大奖。“实践—实用—实惠—解渴”,唐莹创造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杂技美学范式,因此获得了业界同道普遍认同和美学精英的高度评价。

  提升中国杂技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

  美学文化品位对于杂技的艺术升华,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个规律性认识来之不易。读《杂技美学》“杂技的起源、形成及发展”可以得知,我国杂技界“技就是艺”、重技轻艺、“一招鲜吃遍天”这类街头杂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如何能将美学植入,使之成为同母孪生的形体艺术,既需要大量演出作品探索展示,更需要令人信服的配套理论为其奠基。最近一二十年,状况有所改观,所以业界传出“为杂技正名”的想法和呼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杂技要有文化品位,理论支撑不可或缺。

  唐莹在大量创新性编导成果采集中,勤奋笔耕。她的论文和专著,后来被沈阳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的戏剧艺术学院杂技编导专业选中做了教材,杂技美学在中国第一次正式登上高等学府殿堂。后来经过多年教学检验日臻完善,《杂技美学》专著才终于正式出版诞生。

  在《杂技美学》总体架构中,创作论是其核心重点和最为闪光处,本体论、欣赏论、发展论是为立体三翼。这里最能反映唐莹美学思想核心的是“杂技独特美的创造三原则”:“动静同一”原则、“物我为一”原则、“神形兼备”原则。还有“杂技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变化中统一、统一中变化。而“杂技美的有机整体性”和“演出——重组审美时空”,则是从具体操作环节上来研究美学之于杂技的方法论。用职业眼光可以看出,著者的美学思维“顶天立地” ——既闪烁哲学辩证和逻辑缜密之光,也充满踏实“落地”可操作性。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交叉展现、相互映照,在这一篇中,前后涵盖了136个美学概念、37个杂技节目剖析。业界人读这样的既理性又感性的文字,感到实用实惠、文化品位很高。连我这样的外行人捧读,也不觉枯燥,敬意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