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共产党员,实在的人民公仆
——专家研讨彭东明长篇纪实文学《一生的长征》
栏目:读书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王琼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生的长征》 彭东明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年6月出版

  “湖南是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如何将它们转化为文学形式?《一生的长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遵守真实客观原则的前提下,突破了纪实类文学作品的框限,大胆运用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文学门类的表现手法,艺术地讲述了主人公的感人事迹。”近日,在由中国作协、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湖南省作协、《当代》杂志社、湖南文艺出版社承办,岳阳市委宣传部、平江县委协办的彭东明《一生的长征》作品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如是评价这部长篇纪实作品,引发与会专家、学者对该书主题、思想内涵及表现手法的深入研讨。

  《一生的长征》首发于《当代》杂志2021年第3期,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和湖南省作协“百年辉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学创作选题作品。该书以饱满的激情、真挚的感情、丰富的史实、生动的细节、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原商业部副部长喻杰回到家乡平江山区扶贫济困、为民造福的感人故事,还原了一位忠心向党、全心为民的共产党员光辉的一生。

  正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所说,“《一生的长征》,也可以叫作‘一生的革命’”。主人公喻杰早年参加革命,为党的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初,他主动放弃部级领导的官职回乡,带领家乡群众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建电站、修公路、植树造林,是身体力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行者。李炳银认为,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人物能够充分感动读者,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深刻的体会融进了细节化的描写中,非常真实、深刻,“比如喻杰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修电站,八天八夜不离开工地,再如儿子不幸去世时,他抱着儿子的情景令人心痛,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的幸福担在自己身上的老党员形象”。

  “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作者将情和理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当前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在刻画英模人物的时候,往往处理不好情和理的关系,“英模人物一生之中经常遇到情和理的冲突,很多作品只突出英模人物‘理’的一面,舍弃了对其‘情’的发掘,而《一生的长征》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举例道,村里生产队的支书盖房子占用了稻田,因此房子要被拆掉,和支书有亲戚关系的喻杰的妹妹便来说情,喻杰从大义和纪律出发,拒绝了妹妹,但妹妹回去之后,他的心头像压着一块石板一样,连午饭也没吃便一头倒在床上,“这就是喻杰的情,当情和理发生冲突时,他的情激荡在心中,作者将这种挣扎和激荡写出来了,所以非常动人”。

  在作品结构上,《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好的作品除了要勾勒出主角的性格特征,还应当揭示人物的命运,诠释人物是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的,“主人公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不迷茫、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奋发改变,要把其内在的逻辑动机和行为动机深刻地揭示出来”。她认为,这部小说写出了喻杰投身乡村建设整个过程的情感线和逻辑线,“能够和人民共同创造新生活,说明这个人具有强大的行动力,而这种行动力又是建立在思想力之上的,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人物的生活态度、精神力量能够对周边产生辐射的力量,一个党员干部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带动周边的乡村建设,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在创作手法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一生的长征》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但作者在其中运用了一些小说的笔法,使作品更真实、生动。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指出,作品中有大量生动的细节、对话,尤其是对老党员、老革命的腔调的把握非常准确,“有些对话让我觉得有读小说的感觉,但又能很确定它不是完全虚构的”,同时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上,故事的编排也富有冲突和悬念,“这就让作品不止于‘报告’,而是在文学性的层面大大提升了”。《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也认为,作品小说化的笔法是一次很大的突破与尝试,作者在人物命运、故事内在逻辑的梳理上下了很大功夫,让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他建议,“在真实性受到损耗的层面,我觉得可以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试着交待一下某些细节、史料的来路,将历史资料附在后面,让作品更严谨一些”。

  作者彭东明长期在岳阳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对喻杰的事迹有着深入的了解,并且在上世纪80年代多次采访喻杰,掌握了大量一手的资料,这也是这部作品显得如此厚重、扎实的重要原因。彭东明说,他三十多年前认识了喻杰,在他的土坯屋里长聊了三天三晚,《一生的长征》中的所有故事,有的来自喻杰本人的亲口讲述,有的来自地方干部和山区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三十多年的采访积累,让他读懂了一位高尚的、纯粹的、永远忠于人民、忠于党,在革命事业和祖国建设中“长征”了一生的共产党人,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实在的人民公仆”。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这部精神丰满的长篇纪实文学,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的长征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