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今之变,成玉石之美
栏目:品读斋
作者:丛零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苏州玉雕》
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 主编
文物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明代学者王士性所言“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至今仍是广泛共识。苏作,历来为世人所赞誉,苏州匠人在丰厚的江南文化熏陶下,每每能引领苏州工艺走向新的里程碑。近日观《苏州玉雕》一书,开卷有得,如行山阴道上。

  该书全面叙述了苏州玉雕的起源、发展、特色以及在玉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6年时光,这部30多万字的巨作始才问世。撰者以其勤勉之力,又藉博学之功,贯穿“苏州玉雕”古今,使得此书兼具研究性与可读性。

  翻开书本,也揭开了古代苏州玉雕的神秘面纱:草鞋山良渚文化玉琮,是文明的曙光;春秋吴国王室窖藏玉器,是玉文化的灿烂华章。即便交错千年,如今轻叩,仍有回响。回顾苏州玉雕史,熠熠生辉,至明清则极盛,即便是一条不起眼的巷弄,也被乾隆皇帝连日牵挂:“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太璞剖”“专诸巷益出妙手”“专诸巷里工匠纷”“专诸多巧匠”……

  诸多妙人趣事在书中展现淋漓,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陆子冈与姚宗仁两位著名玉匠。陆子冈又称陆子刚,基于徐渭《咏水仙》中“愁杀苏州陆子刚”的浪漫想象,撰者的文字让人物更为鲜活,留下了“玉色不美不治,玉质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的佳话。姚宗仁的仿古技艺,则让乾隆赞不绝口,并作《御制玉杯记》咏之:“宗仁虽玉工,常以艺事咨之,辄有近理之谈……不妨为立传。”

  苏作之所以引领风尚,因各类传统艺术不但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且会互相影响、互相碰撞出新的形式。书中所归纳的吴地文学、文人书斋、吴门画派、苏式生活、工商文化与苏州玉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读者领略到了“师古崇雅”之正气,以及“全国琢玉中心”的大气。

  《苏州玉雕》以时间为脉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如果说古代篇的详实史料、沉思翰藻叫人意犹未尽、余味无穷;那么现代篇的洋洋洒洒、鞭辟入里,则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从成立玉石雕刻生产合作社到玉石雕刻厂,直至改革开放后工厂改制,苏州玉雕人完成了一部催人泪下的艰苦创业史。2008年,苏州玉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苏州玉雕界愈发繁荣,名家高手辈出,青年才俊紧随。“子冈杯”的举办,使苏州玉雕品牌再次傲立于世界。

  “匠人精神”在当下屡被提及,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匠”即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五代时便有“人间近遇风骚匠,鸟外曾逢心印师”之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当代苏州玉雕的发展,离不开玉雕匠人的奋进努力。他们“依于仁”“游于艺”,遵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规律,创作出风格迥异、令人见之难忘的玉雕作品,或简约素雅、清新洗练;或道法自然、浑然天成;或兼容并蓄、不居其华;或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或大道至简、怀瑾握瑜;或知行合一、仁礼存心……《苏州玉雕》一书中, 3位在苏州传统工艺以及苏作文化上有着深厚积累的作者,将21位在苏州的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的人格脾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将其艺术特色及审美内涵徐徐展现,朦胧而绮丽。

  读毕正文,可见书末参考文献有《苏州手工业史》《苏州艺术通史》《崧泽文化玉器综论》《中国玉器》等备受认可的专著,其中谈及苏州艺术(工艺)者,仅将玉雕作为部分内容进行概述;谈及玉器者,则将苏州玉雕作为地域代表笼统呈现。该书一改以往关于苏州玉雕的零星记载和研究,全景式再现了苏州玉雕的历史面貌,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苏州玉雕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综上所述,《苏州玉雕》融合了大量原始可靠、详尽丰富而又十分难得的重要资料,堪称有功于学术之坚实力作。此外,《苏州玉雕》用词凝练,艺绪丰逸,力求尽善尽美,观之悦目,可赏可藏。一言蔽之,此书问世,可谓功在当下,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