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宣传员的心路历程
——读俞乃思著《 “无证记者”的新闻课》
栏目:书中艺
作者:薛磊  来源:中国艺术报

  农民俞乃思自1987年跌跌撞撞“闯”进乡镇新闻宣传员的队伍至今已30多年了。不久前,他将自己30多年记者工作总结的“心路历程”结集为《“无证记者”的新闻课》出版了。通读这些新闻作品,我有一个感悟,那就是作者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角色定位。

  传播党的政策主张,是俞乃思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主旋律,是他坚定的政治方向。长期以来,他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指导思想,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宣传工作,为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架起党和政府与百姓间的连心桥。如2000年,安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配合这一中心工作,他深入孙村镇金岭村,及时采写《金岭农民减负后踊跃交税》一稿,稿件很快在《法制日报》《中国税务报》等媒体刊发。其他新闻篇如《孙村经济从采冶炼掘业向轻纺服装业“突围”》《汪修树:生态文明的践行者》等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俞乃思坦言:“这些年来,我写孙村的人,写孙村的事,写孙村和谐发展大背景后面往往被人忽略的过程和细节,努力在贴近实际上下功夫。一方面力图在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的难点、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做好舆论引导的大文章。一方面将笔和镜头对着老百姓,多写百姓人生。”在30多年的新闻宣传实践中,他还严守“帮忙不添乱”的工作定位,一直坚持着“五不”原则:追求新鲜活泼,不追求猎奇;关注热点,不制造热点;贴近群众,不迎合媚俗;守土有责,不麻痹大意;努力学习,不忙于应酬。他的“五不”工作原则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时代进步鼓与呼是新闻工作者的永恒主题。俞乃思的很多新闻作品反映了孙村的新人新貌,为孙村进步呐喊。 《孙村镇长江引水工程开工为丘陵岗区“解渴”》《孙村镇:村民把脉修水井》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坚持以民生为重的发展观,他们重视百姓利益诉求,努力将关系百姓的事办实办好。《5000民工当一日“观光客” 》是记录该镇民企服装企业组织职工参加春日外出游览活动的“新鲜事”,聚焦关爱农民工的主题。《安徽马仁山发现天然楠木林》 《楠木香润人字洞》 《孙村三件宝书写新传奇》将孙村的三件“国宝”:人字洞、楠木林、新四军活动旧址(红色中分村)展现在世人眼前。其他讴歌孙村家乡的篇章还有《孙村的小康之路》《建设四色之镇筑梦美丽乡愁》《革命山村的致富路》《民营企业家返乡建“庄园”》《放眼山乡满目春》《圩村万里新事多》等。

  俞乃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坚持在乡村新闻宣传报道的一线,要为家乡的发展变化当好记录员与宣传员,做好鼓与呼,家乡近些年的发展变化也映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真的特别高兴!”俞乃思是家乡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他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沧桑巨变。自农村走出的他,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立志要把家乡的新貌新人新事宣传出去。可以说,植根在孙村的沃土上,“书孙村奋进风云榜,绘山乡巨变小康图”,是俞乃思作品的不变主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助推社会公平正义是记者的永恒担当,俞乃思亦是如此。《孙村镇:党代表当“主考官”点评基层党建工作》一文,写当地基层管理引入“民评官”新机制,请基层党代表、百姓等给镇党委委员、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述职述廉当“主考官”,这样有利于压实责任,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告别炊烟》体现了孙村集镇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与进步。全镇普及液化气使用,也转变能源使用方式,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孙村人的卫生意识》颂扬孙村的清洁源于孙村人浓厚的卫生意识。《昔日开矿今日触电》,标题引人入胜,表现孙村关停“粗大壮”民营企业,依托电子商务谋发展的内容。《三张照片见证三次成长》,用新旧三张照片,再现了7年来发生在孙村镇大学生村官张兰兰身上的“想都想象不到的进步和跨越”。

  新闻因真实而瞩目。有人评论俞乃思的新闻作品与他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家乡的“史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俞乃思是“草根记者”和“乡土作家”的结合体,他时刻不忘自身乡土作家的身份,用乡村般朴实的笔触、诚挚的话语,在他新闻作品里描绘出了一个个乡村“典型”人物,为读者还原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孙村蓬勃发展的魅力场景,彰显了乡土中国的气派与风格。被称为“孙村的赵树理”的俞乃思,他的文字质朴、清新,接地气,充溢着皖南孙村泥土的芬芳。俞乃思毫不讳言:“我是一个‘草根记者’,我的生命,我的根就在孙村的沃野上。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里乡亲的一颦一笑都是我须臾不可分割的创作源泉。我的根必须扎在那里,我的文学梦才能真正地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