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木偶戏又上新台阶
——简评上杭木偶戏《红小鬼》
栏目:非遗
作者:何志溪 文/图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木偶戏《红小鬼》剧照

  在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全国上下一片喜庆的浓厚氛围中,光耀党史、名扬全国的古田会议所在地福建省上杭县,奉献出了一台精彩的木偶戏《红小鬼》。同时这也是给“闽西客家木偶戏”今年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一个献礼。这部作品由上杭县客家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精心打造,编剧是我国著名木偶艺术家李延年,他是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他把精心创作的一部木偶剧本拿到上杭县来排演,这也是他欲通过著名革命老区来赓续红色基因的责任担当使然。自然,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中心的同志根据上杭自身的地方特色,也对剧本作了些补充。

  这出红色木偶戏在上杭刚一上演,便引来一片叫好声。我有幸应邀先睹了这出戏。给我的印象是:红色的题材、现代的观念、儿童的视角、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传统的技巧、细腻的表演、创新的舞台、精准的舞美、贴切的音乐、唯美的艺术。

  这是一出红色题材戏。闽西这块红色土地,积淀了十分丰富深厚的红色题材资源。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被挖掘的少年儿童题材却不多。上杭县客家木偶艺术传习中心根据木偶戏更适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奉献出了这台少年儿童木偶戏,恰如其分、适逢其时。剧情以古田会议前后为背景,叙述一位名叫龙牯的少年决心为爷爷报仇,参加红军并出色完成任务,最后在战场上父子相认的故事。少儿是祖国的未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要从少儿开始。这出戏是一本鲜活的革命传统教材,在全国上下正如火如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恰逢教育界推行“双减”政策、孩子们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的今天,以这种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孩子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立德树人”举措。

  这出戏充满了现代观念。如按传统,剧中爷爷英勇就义是展现闽西人民坚贞不屈的好载体,但这戏中却把它暗场处理,通过人物台词来交代,不正面去表现,而集中笔墨来塑造龙牯的形象。尤其舞台装设,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科技成果。如木偶骑着白马上场,一直配合着得得得的马蹄声;一些木偶戏无法表演的场面,背景运用大屏幕视频来展现。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台面配合实体木偶持枪冲锋,营造了如临其境的战斗氛围;战士弹尽,连长掩护撤退后陷敌包围而跳崖,在视频上清楚展现,撼人心魄。这些虚实结合,展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

木偶戏《红小鬼》剧照

  这出戏很好地以儿童的视角来选材、布局,戏主要集中在龙牯身上,出现了可爱的小狗、孩子以弹弓射鸟、龙牯上山遇上一大群调皮的猴子等等,在严肃厚重的剧情中充满了童趣。

  这出戏恰当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夸张是木偶皮影卡通的惯用手法,这出戏也不例外。龙牯以弹弓射下一只小鸟,小狗立即去衔回来交给龙牯;小狗衔来红军帽,龙牯才发现跳崖受伤的红军连长;龙牯欲上悬崖为红军连长采药治伤时,猴子却来帮忙攀上悬崖采来仙姑草;客家人在地上舞狮,狮却会腾空飘起来……都很好地体现了木偶戏的特色。

  这出戏塑造人物靠的是生动情节。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情节结构铺排合理、详略得当。戏一开始便是惨烈战斗后的连长跳崖,很快便入戏;高潮是炸毁敌人军火库和激烈的战斗,以龙牯策马击毙敌团长为爷爷报了仇、百姓欢送红军走上新战场为结局,干净利落。作品通过台词介绍了过去的儿童团员龙牯站岗时,曾给毛委员查路条;在红军营地不断有一队队步伐整齐的威武红军过场,为红军的胜利埋下伏笔;龙牯父子在营地相认时,父亲告诉了龙牯自己参加秋收起义的事,解除了为什么父子相见不相识的困惑;小红军龙牯骑着马追击敌团长并予击毙时,龙牯大喊:“爷爷,孙儿给你报了仇了! ”此时战马也接连扬起前蹄昂首嘶鸣,深化了剧情内涵。

  这出戏里看到的是鲜活的人物。为了反映反动团长的腐败无能,由两个白军士兵用客家竹轿抬着他上场,他在轿上是睡着的;到了团部扶他到躺椅上,一躺下他又睡着了;待他醒来,士兵们一个个倒茶递烟卑躬屈膝拍马屁;匪哨兵在欣赏被迫为他们表演的客家舞狮时,他们以脚掌敲地打拍子,尽显他们的得意形态;龙牯爷孙借哨兵喝酒猜拳时,顺利放火烧了敌人山洞军火等,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这出戏很好地继承并运用了木偶的传统技巧。龙牯他们通过敌检查站时的精彩舞狮、爷爷抽烟时能从嘴里吐出烟来、龙牯以木偶戏艺人身份过敌检查站时表演一个木偶人物瞬间变成另一个木偶人物以及祝捷大会上的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等,都恰如其分地在剧情中运用了传统木偶技巧。

  这出戏细腻的表演令人赞叹。传统的木偶走路,多数如同飘荡一般。而这出戏中的人物走路,不仅一步一步清清楚楚,而且展现了不同人物性格的不同走步,山洞里给受伤连长喂药,更是细致:先是以口吹旺炉火煮药,药煲冒出热气,将煎好的药液倒入碗中,手摸碗太烫,以嘴吹凉药液,扶起连长上半身,将药端到他口边喂下,再用毛巾轻轻擦干他口唇残存药液,然后扶连长躺在床上。整个过程,深刻展示了客家妇女对红军的深情厚谊,在观众眼中已不是木偶,而分明是位有真情实感的客家女了。

  这出戏有创新的舞台。客家木偶戏的舞台,原来前后是平的,后来改成前低后高。这次改成了高台,而且是两道,底幕换成了大屏幕,整个舞台已如同人戏舞台。加大的纵深度,为多层次的木偶表演提供了空间。但台高了,木偶提线增加到了近3米,为演员操纵木偶增加了很大难度,通过演员们的一番苦练才解决这个问题。

  这出戏有精准的舞美。舞美的设计是这出戏的一大亮点。整个舞美紧紧围绕着为剧情服务,而且突出了闽西客家地方特色,为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正面人物出场的戏,不少用上崇山峻岭、叠嶂层峦、登高山路为布景,甚至整个舞台建立在布景岩石上,不仅展示闽西山区地域特色,更是衬托了人物形象;龙牯父子相认,是在一座挂有石克蓝布门帘的民居内,但在民居一侧飘扬着红军军旗,一下就点明了这是红军驻军的客家村庄;龙牯乘船采药,蒙蒙水雾中飘过一叶轻舟,如诗如画沁人心脾;为了人物性格个个鲜明,他们专为这出戏而雕刻制作了百分之八十的木偶;他们是提线木偶团,但在持枪拼杀战斗时,却结合用上了杖头木偶;景中的客家民居、古凉亭、古牌坊等,无不很好适应了剧情的需要和客家地域的氛围。

  这出戏有贴切的音乐。不论是场景音乐还是插曲,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尤其用上了闽西客家山歌的一些优美音乐元素,紧贴了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在烘托气氛、推进剧情发展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这出戏在编剧、导演、表演、作曲、舞美等各方面,都是精心打造,让闽西客家木偶戏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出戏要成为精品,总得经过千锤百炼,久久为功。该戏在首演获好评后,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一直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加工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