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新枝花烂漫
——读《苏州民间文艺家列卷》(第一卷)
栏目:书中艺
作者:小海  来源:中国艺术报

  扎根于生活,成长于民间的苏州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它们犹如散布在田野上的鲜花,奔腾于山涧的清流,承载着江南地域的独特文化基因,是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也是留存在记忆里古朴的文化乡愁。所以,苏州民间文艺既是对江南生活和生命形态的提炼和热情讴歌,又是对生活现实的反哺与礼赞,让我们体验到了平凡和庸常生活的智慧、快乐与神圣。

  民间文艺家有其确切的身份界定吗?我不是太清楚,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就是视其作品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核。苏州的民间文艺,有着悠久而重要的历史。这既源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形态下的大批民间艺人的涌现,也源于民间艺术家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艺术本体意识的觉醒和独创精神的确立。物质形态的千姿百态,精神内涵的完备与发育成熟,成就了苏州民间艺术,历千百年而长盛不衰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储备。毫无疑义,苏州民间艺术彰显了苏州乃至江南生活史与艺术史的双重意义。

  苏州历来是百工之市,苏州民间艺术家们曾为苏州赢得过无数荣誉。散居于苏州市城乡的民间艺术家们,许多都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他们的作品,是千百年来苏州人民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智慧结晶。他们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传承着饱含江南传统文化精粹的苏州民间文化,构建并充实着吴地民间艺术的宝库。因为扎根民间,来源于生活,苏州民间文艺接地气,有活力,广泛汲取了民间的生气、民间的养分,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他们的作品,无疑都是无需号召与动员而“深扎”的成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代有人才涌现。

  本书所记录的对象,有顾文霞、张美芳等一批苏州大市范围内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部分在各领域内具有代表性或有杰出贡献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共录选了33位。门类涉及织绣、雕刻、苏灯、苏裱、苏扇、桃花坞木版年画、麦秸画、后塍竹编、香山建筑、仿真船模、鸟笼制作、碑刻、国画颜料等19个艺种。可以说,书中收录的每一个艺种的代表,都百炼成钢,身怀绝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小就练就拿手绝活。艺术之于他们,既是谋生手艺,又是兴趣爱好,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谓的志趣与工作相统一的代表。

  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叫作列卷,我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列传的体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除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从豪门世族到引发太史公感慨不已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而本书编者为民间文化家列卷,可谓“正式”与堂而皇之,其意不在小,有为民间艺术家正名鼓掌,进而登堂入室的意味。

  列卷所收人物,贯穿每一位民间文艺家从艺生涯的起步、师承,艺术实践的历史积累、甘苦收获、亮点特色,以及相关艺种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其中,也给我们解密了一些他们成功的艺术实践中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顾文霞老师就谈到,她当年进市文联刺绣小组,和同事合作绣制了花卉挂屏和“花鸟蝴蝶”等艺术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先后为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馆藏明代韩希孟珍品册页《花卉》《扁豆蜻蜓图》《鹑鸟图》。1979年,她将研发成功的孔雀羽线工艺用于开拓新绣品,并运用到“万历帝衮服”“孝靖皇后百子衣”的文物复制中,起到乱真的效果,恢复了失传四百多年的古技(见《钟爱苏绣的艺术大师——对话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顾文霞》)。范广畴老师讲到他跟苏裱结缘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他读中学时,每天经过嘉余坊巷子里一位裱画师傅的家门口,记得看到一张费晓楼画的仕女图只剩下半张了,过些天再路过时,这张仕女图已神奇地变成了完整的一张。这位技艺高超的裱画师傅就是谢根宝先生。从此,他就萌生了跟这位老师学习裱画的念头,并如愿以偿。经范广畴老师修复装裱的主要作品,许多都是绝世珍品,如南京博物院所藏唐寅《洞箫仕女图》,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陈洪绶《人物图轴》,苏州博物馆所藏徐渭《青天歌长卷》等(见《装裱艺术妙手回春——对话国家级非遗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范广畴》)。徐义林老师在讲到苏扇设计时,谈及在传统扇子圆头、燕尾和方根这三种基本形状的基础上,衍化出数十种形状各异的扇骨。他还悉心创制“水磨玉竹”,获得国家认可,被苏州扇厂成功注册了“孔雀牌”商标(见《“江南扇王”徐义林——对话国家级非遗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义林》)。

  他们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人,又是续脉者,有着一种文化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都在为苏州民间文艺的后继有人,做着传帮带的工作。他们的许多作品,已成为吴地、吴门“苏绣”“苏作”“苏制”“苏品”“苏工”的代表,甚至成为国礼,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翻阅本书,使用的体例是问答形式,或者说是对话形式。这种体例,也许更接近口述史。一方面,彰显了艺术家带有自传色彩的艺术人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也得到充分反映。口述史作品,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尚书》《诗经》《论语》,是我国古代的口述史作品。 《荷马史诗》是西方古代的口述史作品。前面提及的《史记》,也是参照了司马迁所谓的父老传说这样的口述史料。《史记》中那些激动人心的生动、丰富的细节与形象,往往得益于此。比如大家熟知的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荆轲刺秦王等。当然,与一般口述史不同的是,列卷中的问题都是预设好了的。如果说,在今后的续编中还有需要注意和改进之处,就是除了共性问题的设置外,可根据不同的艺术门类和民间文艺家的特长、个性和风格,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家的个人气质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等等,从而揭示出“这一个”的特殊性。每位文艺家介绍的共性问题,就是不必全都局限于个人简历及荣誉榜的简单罗列等。

  列卷的出版,恰逢苏州正在打造“姑苏八点半”夜经济。据我所知,收入此卷中的艺术家们,不少人也积极参与其中。苏州夜经济的实质是文化经济。相信,加入了文化的元素、文化的动力,苏州“夜经济”一定会更加蓬勃,越发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