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的信仰与家园情怀缺一不可
——评电影《信者》
作者:胡谱忠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信者》剧照

  根据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乡邮员尼玛拉木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信者》11月5日在全国院线上映。该电影由国家邮政局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并协助拍摄。显然,这部影片在宣传上的定位是邮政行业片。10年前,在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播放了一部反映中国乡村邮递员的纪录片,纪录片的主人公就是尼玛拉木。影片中,尼玛拉木一次次扛着沉重的邮包,行走在山路上,瘦小的身形与臃肿的包裹、空旷贫瘠的大山形成鲜明对比。纪录片播放结束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登上万国邮政联盟讲台的乡村女邮递员,尼玛拉木为现场观众作了报告。电影《信者》根据尼玛拉木的真实事迹进行艺术创作改编,在故事架构上基本沿用了原纪录片的素材,生动地呈现了当年的邮递员为架起大山深处百姓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常年溜索跨越澜沧江,行走在香格里拉坎坷邮路上的感人故事。

  从影片结尾处的纪录片片花可以看出,尼玛拉木本人目前的工作状态和影片中展现的完全不同。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在西部省份路桥建设事业的成就,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中国邮政事业在西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尼玛拉木们的工作条件、装备以及环境已有了根本的改善和提升;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邮政人的工作内容,中国邮政已从传统邮政企业发展成为经营邮政基础性业务、现代金融业务、现代快递物流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于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近年来,中国邮政围绕解决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农户的“融资难、物流难、销售难”问题,全力打造“普遍服务+农村电商+快递物流+金融”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补足农村地区流通短板。这些激动人心的社会变革,在今年春节档电影《一点就到家》里也有所折射。

  实际上,尼玛拉木的职业生涯跨越了传统邮政企业与现代邮政企业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尼玛拉木参加工作后一直坚持在艰苦的邮路上为乡亲们送信的阶段,这也是影片《信者》所主要展示的时期;第二时期是中国邮政的迅速发展变革时期,溜索送信已成为历史,为了服务乡亲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尼玛拉木通过“邮乐购”平台和邮政快递网络,帮助乡亲们把优质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新途径。这种职业生涯的重大改变只放在电影片尾,以纪录片段的形式随演职人员字幕表一闪而过。作为难得一见的邮政行业片,牢记初心,不忘来时路,讲述过去的往事,固然可以鞭策当代中国邮政人的奋斗精神,但后一阶段的故事其实更有时效性和文化生产力。这两个时期的工作内容如此详略取舍,可以在主旋律电影的动机与社会效果上判别其得失。

  这部邮政行业的英模故事片,其叙事的动机以及社会效果期待都决定了其主旋律的本质。而主旋律的叙事方向是基本确定的,即弘扬英模人物的社会价值,建构主流文化价值,可选择调整的是故事的内容。尼玛拉木的职业生涯哪一部分故事更能够展现邮政行业的当代精神,进而表现时代赋予这一行业的使命,从而体现中国当下社会整体性的精神风貌呢?当然,尼玛拉木第二阶段的职业生涯对于表现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变化,都是更精彩、更急需表达的故事。在中国经济发展强劲的背景下,中国邮政与时俱进,在云南藏族聚居区与乡村振兴同步进行的邮政公共服务的激增与拓展,是一个既有政策普遍性、又带有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绝佳的主旋律题材。尼玛拉木的故事可以牵引出中国偏远乡村的社会变革叙事,展示更接地气的现实藏族聚居区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参与现代邮政的业务拓展和身份转型,折射出中国邮政作为国企所承载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一切不仅可以使“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主旨得到高度显现,而且将展示现实主义新的生活形态和人物精神面貌。这个故事更有文化前瞻性,人民性的主题可以蕴含其中。

  影片主要采取了过去的素材。藏族聚居区的强烈日光,衬托出主人公黑红的脸庞、明亮的双眸、真诚的笑容。尼玛拉木长达8年的溜索生涯、长达10余年的步班邮件投递工作,为散住在云岭乡数十个村寨的藏族聚居区百姓提供普遍邮政服务,此形象成了影片主要的造型和叙事依据。原有的主旋律故事框架已定,故事内容和美学风格皆有参照,只聚焦当时邮路的艰难险阻,有一种脱离火热的现实生活,“还唱着过去的歌谣”的感觉,导致剧作在主题上欠缺创新。

  影片欲超越主旋律的类型约束,转而依靠文艺片固有的叙事资源,尤其是倚重藏族影像自带的美学风格,藏族聚居区的极地形象如荒原野狼、雪崩、道路塌方等地域性奇观,在叙事中受到了重视,后来又开启了地域文化的描绘和价值烘托。在主创的心目中,似乎藏族聚居区这种精神化甚至宗教化的“拟态环境”,促成了女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剧中人物桑吉奶奶的形象颇为关键,她那一句“这里的人们需要你”,以及后来为意外车祸去世的孙子去朝圣的行为,对主人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影片潜在地导向了一种像公路片一样的“精神成长在路上”的叙事结构,也悄然为主人公筑起了属于她的行为动机。影片的片名“信者”,也将“信”从名词转变为动词,女主人公邮路上的经历建构起了她的生活以及工作信念,成就了她作为一个“特别好的人”的人设。

  主人公的工作成绩实际上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与尼玛拉木邮路艰辛背后的家国情怀。在偏远地区的乡野上,在艰苦岁月中,中国邮政实际上是国家的象征,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延伸到每一个偏僻乡村,是神圣的国家力量的体现。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