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曲艺人的必修课
——读《中国曲艺的美学价值及其艺术表现力》有感
栏目:品读斋
作者:崔然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读了李囝出版的专著《中国曲艺的美学价值及其艺术表现力》,感触颇深。笔者认为该书是曲艺研究领域里一项新的突破,值得曲艺界予以重视。

  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中国百姓都十分钟爱的艺术。但与这种最接地气的艺术本体相比,曲艺研究则相对薄弱和滞后。而为数不多的曲艺研究者中,对于曲艺美学的涉猎者则少之又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特别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曲艺美学无疑是中华美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曲艺美学的关注和研究,应为当今曲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方面,李囝带了个好头。这本研究曲艺美学的专著,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曲艺工作者的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品种众多,覆盖面广。但是,曲艺作为独立艺术门类,则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脚步姗姗来迟的。1949年7月在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曲艺这种艺术形式才名正言顺地得以确认。随后,曲艺研究开始逐渐走入正轨。老舍、赵树理等知名作家以及罗长培、吴晓玲等学者的介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曲艺研究的可喜开端,带动了各地曲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其中。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又有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等大学教授与侯宝林先生携手,著书立说,把曲艺研究带入了一个新阶段。进入新世纪,有了更多的学者、教授和曲艺界人士参与曲艺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但不可回避的是,日益壮大的曲艺研究队伍里也是良莠不齐,水平高下之差距明显。有些研究者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曲艺领地,游走在边缘,有些研究的成果也并不被曲艺界认可。有的学者不切实际地把其它领域的研究方式带入了曲艺领域,把并不复杂的问题弄得十分复杂,甚至繁琐的格式、怪异的图表、冗长的句式、费解的词语都玩弄一番,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遭到很多曲艺人的反感和诟病。相比之下,李囝的这本书,则给人以实实在在地做曲艺文章、认认真真地研究艺术之感。究其原因,与李囝的个人经历和治学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李囝出生在辽宁鞍山,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先是在鞍山文艺团体做了多年的歌唱演员,后又考取了沈阳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仍在鞍山文艺团体工作多年。鞍山是曲艺之乡,长时间生活和工作在一个曲艺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曲艺对她的成长无疑起到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凭借着扎实的舞台实践、厚重的理论功底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她担任了鞍山演艺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卓越的管理水平又使她获得过鞍山市德艺双馨艺术家、优秀文化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十年前,作为特殊人才,她被招聘到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和副院长,两年前又接过了院长的重担,由一个领导者,又成为了曲艺研究者。曲艺系的老师基本都是曲艺专业的学生留校,都是年轻人。作为院长,她勇于放下身段,向年轻人学习,使自己更加走进曲艺的世界。

  这本专著,从中国曲艺的前世与今生、曲艺艺术的审美形态、曲艺艺术的美学价值、曲艺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中国曲艺的百花齐放、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曲艺等多维度对中国曲艺的历史沿革和时代嬗变进行了视觉独到的系统阐释。

  曲艺有自己的风格,我个人认为曲艺研究也应该与曲艺自身的风格相吻合为好,表述要简洁,语言要轻松,也就是曲艺人常说的“皮薄”“撅脆”。这一点,李囝做得就比较好。她努力把深奥的理论和美学原理都以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展示给读者,让人看得明白,理解得透彻,记得清楚。曲艺美学绝不是理论研究者的专利,而是曲艺人都应该掌握的必修课。如今的一些曲艺尤其是相声表演,单纯追求“笑果”,把老一辈艺术家摈弃的一些“馊包袱”“臭包袱”重新搬到舞台,“伦理哏”成了廉价的常规武器,这样的作品毫无美感,甚至让人反胃。之所以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虽有各方面的原因,但不懂美学,不能把作品上升到美学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则是一个重要因素。李囝提出的“曲艺所展示的美是具象与意象相结合,曲艺的美是具有进步意义和非凡社会价值的”,我认为很有现实意义。曲艺尽管是“草根艺术”,但它身上凝结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曲艺艺术的美学价值在于将自然美与社会美、人性美、人格美相融合。

  美学是一切艺术都具有的属性,但美学研究却不是所有艺术种类都重视的,曲艺界对曲艺美学的重视相对较弱。李囝在这方面勇于探讨,做了很好的尝试,其意义不言而喻。将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放在一起阐述,也使该书具有可操作性。

  该书语言有特色,既有严谨的逻辑性,又有优美的抒情风格,也有幽默的调侃风格。不是板着面孔、居高临下的指导,是平等、细致、心平气和的交流。曲艺的未来是年轻人,这本书分析的很多作品都是年轻人创作的,这些人大部分都在作者身边,对他们了解也更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说出的话就更准确。

  辽宁科技大学的曲艺专业已经走过了16年的历程。由于他们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经验,全靠自己的摸索,大胆地实践,一路走来,着实不易。值得欣慰的是,16年来,经过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和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历练,学生们逐渐成熟,有些已成为中国曲艺新生代里引人瞩目的人物。在当今的曲艺界里,“辽宁科大”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目前,曲艺并没有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科,全国虽然有一些高等院校在进行曲艺教学,但却都是以表演专业在招生。严格地说,曲艺专业并不存在,但曲艺教学却是实打实地在进行着。2013年,辽宁科技大学与中国曲艺家协会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共同编写出版曲艺高等教育系列教材10余部,填补了曲艺高等教育教材的空白,初步建构起了曲艺学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对于曲艺学学科的建立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性意义。相信无论是作为管理者的李囝院长,还是作为学者的李囝教授,都会一如既往地为曲艺事业作出更加杰出的贡献。祝愿我们的曲艺事业有更健康的发展和更美好的未来,也希望每一个热爱曲艺的人,都如本书作者希望的那样为“传承她的美、光大她的美、提升她的美以及传播她的美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