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干与茶以及围垦
栏目:笔荟
作者:胡竹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萧山萝卜干

  天热了,倘或无紧要事,总不愿意顶着大太阳外出。春花早就谢了,只待来年再开。树绿深浓,窗下遮出大片阴凉。这时节居家读书,喝龙井茶,吃萧山萝卜干,很惬意。

  龙井茶每年收到一些,今年格外好口福,又得了几包萧山萝卜干。

  萝卜干处处可见,以我所食的口感,四川萝卜干是善本,萧山萝卜干则是孤本。善本不易得,孤本更难得寻。喝龙井茶、吃萧山萝卜干,看贺知章的诗,我以为很配称。贺知章的诗文存世无多,或许人家无意为文,小时候读过他的《咏柳》,再读《回乡偶书》,好在清浅绝妙,风味是江南三月的景物,近似今日拱桥上看湘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和几个萧山人闲坐饮茶,他们言谈用乡音。一旁听着听着,忽有欣喜,或许他们咬字嚼句还有几分贺知章当年口音。历代论者对《回乡偶书》评价颇高,有清人赞说不知盛唐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这句话用来注解萧山萝卜干似乎也相宜,淡瘦里有一种高调。

  萧山萝卜名为“一刀种”,因长度与菜刀相近,加工时一刀可分两半而得名。外皮厚且白,含水量少。风脱水后,做成萝卜干,色泽黄亮,条形也均匀,咸甜适宜,入嘴脆嫩爽口,可为正餐佐食下饭的小菜,也可以做日常的茶点。人近中年才知道萝卜干之美,吃白米饭的时候,配一些萝卜干,有锦上添花的富贵。

  旧年萧山人腌萝卜干,放在芦苇秆编成的帘子上任由风吹日晒,再塞进坛子里,压紧密封,一年后即成萝卜干。

  萧山萝卜干可以久放,吃过一回二十年的陈萝卜干。陈放二十年当然是偶然,那萝卜干如隐士,藏在屋头角落,二十年后发现,打开一吃,有韧劲,颜色虽然有铁锈的色泽了,味道不失光明。几条萝卜干放在白瓷盘里,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钓罢寒江雪后,舟翁的蓑笠该是挂在二十年萝卜干一般色泽的老房子里,土墙烟熏火燎,又清贫又高古,现在想来不乏诗意。清贫高古的诗意,格调不低,比锦绣灿烂好。是我如今下笔的追求之一。

  老家人也腌制萝卜干,用的是青萝卜或者水萝卜。那萝卜很甜,空口生吃,极脆嫩,水分又多,炖汤、红烧都有很好的风味,做成萝卜干后口感倒是逊色了些许,每每用小碟子装一点,做下饭菜,比吃寡饭好。离乡多年,再也没有吃过老家的萝卜,如今吃萧山萝卜干却勾起了一些旧事。

  乡俗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日吃姜的人很少,冬天吃萝卜却是常事。滚刀切大块,用砂锅炖,放点腊肉格外生香,腊肉不必多,多则油腻。萝卜切成丁或者片,加以红辣椒以菜籽油旺火炒好,得了辣脆,是农人的美味。

  萧山萝卜干皮质硬,肉质也硬,硬中带脆,脆里有软,软而回香。手艺不同,萝卜干有别,有些是硬香,有些是脆香,有些是软香,此间意思就在唇齿驰骋。还有当零食吃的萝卜干,蜂蜜炒渍过,近乎点心一类,多了甜香。

  萧山萝卜干起源一百多年前,贺知章没吃过。陈年萝卜干的肉质像褪色的淡墨,新鲜萝卜干的肉质又像唐宋古旧的绢纸。贺知章草书手录过《孝经》 ,很奇怪,我居然觉得萧山萝卜干有萧山乡贤贺知章一卷字纸的况味。

  富贵清白

  那日在吉山,心想陶渊明结庐所在该是这番景象。吉山在萧山。萧山去过多次,吉山头回去。一路草木丰沛向荣,荣到极处,满目苍翠浓绿。心里欢喜,觉得吉祥。吉山的吉是吉祥的吉,此乃吉祥地也。

  去吉山时,桃花正好,开得厚,一层又一层。花多不香,但在吉山,那花孤零零一株有孤独之美,那花密集集一片有辽阔之美,入眼只是美。

  吉山产黄金茶,叶芽金黄,泡在水里颜色不改,君子之性也。黄金茶香气怡人,茶汤色泽金黄橙黄润黄,有富贵气。过去重才气轻财气,如今觉得财气也好。财大壮气势,富贵养精神。

  黄金茶杯底泛出金光,如富贵人家。年近四十,我喜欢清白人家、富贵人家,更喜欢清白的富贵人家,富贵的清白人家。一杯黄金茶,一口清白一口富贵。清白富贵,富贵清白。

  茶之外,吉山多青梅。青梅冒出枝头,绒绒点绿。

  金色萧山

  在萧山,走访了好几个乡镇。一路所见,生机蓬勃,大有兴旺的气象。

  有可能是初夏的缘故,天气有些炎热,让我觉得这一脉土地有种黄褐色的辽阔。黄的是土,几万万年自然之力聚集如此。褐色是草木稼穑,寒风吹送,翻起了一轮又一轮苍茫,起伏不定。

  河埂沟壑上一排排冲天而起的树,枝干粗壮,一人抱不过来。两层小楼的新式民居一栋栋在远处忽隐忽现,有看得见的幸福生活。再也不见当年沙地特色住宅“草舍”了。

  印象更深的是萧山那富足悠闲的生存状态让人动容。行程可能走马观花,但全面脱贫,大势已成。

  在萧山,走访了很多企业,看见了一个金色的土地——有新兴科技行业,还有传统手工业、土特产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都被萧山人开发成叫得响的品牌。这些企业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效率高、组织架构扁平、决策链短,能对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及时做出反应,更容易与千千万万个乡村深度融合,准确判断当地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业务模式,发展更适宜当地条件的特色产业。

  那日在村里,风吹过草地,也吹起衣服一角,树枝上栖着几只小鸟。地里耕作的农人高声唱出来,没有器乐,风声轻和,将戏词送往远处,在天空经久游荡。鸟一惊,左右顾盼,复又静立不动,似懂非懂地听着。我也听着。

  党湾人的围垦造田

  围垦之前,这里是一片“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的不毛之地。

  那日在党湾的围垦历史陈列馆,让我触摸到了五十年前的围垦历史,老旧的黑白照片里,围垦大军手挑肩扛,冒严寒、战酷暑,齐心协力把这里变成了钱塘明珠。

  通过围垦,不仅仅改变了党湾,更对原先潮灾频发的钱塘江进行了有效治理,新增土地约占萧山地域面积的四分之一,更将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半。

  过去的萧山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发展空间,更把围垦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万众一心、协调团结的精神留传下来了。这是围垦的精神品质,也是萧山当代文化的精髓。

  一块块围垦而来的土地,是所有世间凡勇的注脚。在陈列馆里看老照片,那也是世间凡勇的注脚。夕阳照过,盛世夕阳浩大辽阔,慷慨流金,没有边际。黑白旧影里,挑着担子、手拿铁锹的少男人,一袭布衣的女人,长长的劳动队伍啊,在苍茫大地无声沉浮,如一片秋叶。

  夜里的萧山,有些凉意。回房换了一件长衫,棉质的衣服,贴身穿着,暖暖的,是往昔阳光的慰藉。又一次想起围垦馆、乡贤馆、孝德馆中老照片上的那些人,有些人彻底淹没在时间长河中了。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少年即便健在,也是垂垂朽矣的老人,一脸皱纹里或许还能看出曾经山清水秀的眉眼。

  今天萧山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当年围垦精神的影响还在。今天,围垦精神被当代萧山人发扬光大,成为“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的核心内涵,激励着萧山人民不断创造新的文明业绩,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