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昭化
栏目:旅途
作者:杨雪  来源:中国艺术报

  川北的昭化,是一座从远古走来的古城,脉络清晰地呈现于岁月之河中,让人灵魂触动、感喟良多。昭化,又仿佛一片神秘的磁场,将古代很多金子般闪烁的历史文化吸附其间,只有当我们虔诚地触摸它厚重冰凉的城墙、紧贴它的心脏时,才能聆听到它真实的故事和传说。

  绵广高速公路从它身旁不经意而过,昭化出入口的路标醒目而落寞。我们到昭化的那天,正好烟雨蒙蒙。这样的天气正适宜拜访心仪已久的古城,清静、冷寂、平和、深入内心、爱至骨髓。昭化古城管理者老陈敦厚良善,热情地陪我们走访参观。先至临清门,厚重坚固的石头城门在微风细雨中平添了几分沧桑感。我站在城门中间,往外看。前方,云雾环绕的牛头山静默无语,艰险难走的蜀道早已荒草萋萋,金戈铁蹄、刀光剑戟、硝烟呐喊忽地从远古的时空跑进了我的脑海,此起彼伏的声浪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往里望,青石板街道在雨中静静地向前延伸,木屋青瓦仍旧一片寂静,只有屋檐下挂着的一个个鲜红的灯笼醒目地落进我们的眼睛,点燃了我们不曾停止的思绪。三三两两的人群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对我们报以热情的笑容。

  古城不大,也就几条青石板街,三座城门,却也纵横交错,颇耐玩味。古城是古蜀道上水陆交汇之要冲,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鼓角争鸣的岁月早已沉没于岁月的风尘中,古城已经习惯静默。在古城,你绝对听不到喧哗张扬之声,宁静、悠然、礼节、朴素……这些经过长久内敛得来的功夫,在这里彰显无遗。每每路过民居,往里一看,幽深的小巷尽头,四合院里一方天井,花台上是翠绿的银杏或芳香四溢的兰草,要不就是高高的火红的石榴或鲜红欲滴的樱桃。在霏霏细雨中,让人顿生归隐之心。

  而另一条古街上的汉寿阁,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透着历史的厚重,大门两边的对联让人过目不忘:举杯高吟千古事,煮酒常思汉将军。昭化在先秦时代称为葭萌县,刘备在这里发迹并统一蜀国后改称汉寿县。北宋时改为昭化县而沿用至今。汉寿阁里围炉煮酒谈古论今,确实有几多伤怀、几多感叹、几多警醒、几多思念。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费祎,这位被诸葛亮认为“良实,志虑忠纯”可堪重用和托付的大将军,集军事政治谋略之才于一身,是蜀汉后期政权的顶梁柱。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以诸葛亮为表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抗击魏国,他亲自带兵屯驻汉寿(昭化)并领命在汉寿城开将军府,使昭化成为抗魏的军事中心。由于费祎的杰出军事、政治才能,终使魏国军队无法前进一步。253年正月,魏国施计,费祎因军务后宴请部下欢饮沉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死于大将军府。至今,费祎墓仍在临清古城门不远处,供后人凭吊追念。

  在昭化,每一块石板、每一堵木墙都刻着深远悠长的历史,而这些用血和泪编织成的真实故事,每当我们触摸它、翻阅它,总能感到灵魂的颤动、良知的颤动,以及内心的呐喊。作为古蜀道上的一处军事、政治、交通要冲,昭化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也成就了无数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我所要叙述的有关这个女性的故事,虽非涉及疆场,但她的爱国与忠贞并不亚于战死沙场的壮士。她,就是后蜀国的花蕊夫人。965年春,宋军兵围成都,后蜀国皇帝孟昶不战而降,花蕊夫人极度悲愤,作《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样的人怎配当一国的君王,又怎配当自己的夫君?悲愤、蔑视透过字里行间,溢于言表;无奈、打击似电闪雷鸣催人警醒。作为一个女性,花蕊夫人有如此见识且能表达得如此淋漓,实属难能可贵。纵然如此,作为一个亡国之妇,空有爱国之情,也逃不过被押往汴京的命运。在颠簸险阻的蜀道上,在昭化,在要告别祖国山河北出异域的时刻,花蕊夫人的悲愤再次转为内心深深的愤怒,她泉思汩汩,挥词一首于驿壁: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爱偏。

  这首《采桑子·题葭萌驿壁》不仅道出了花蕊夫人离恨交织的心境,更袒露了她对夫君孟昶的嘲讽:“我虽然曾是蜀国最美貌的夫人,可一旦去了汴京,夫君(孟昶)啊,只怕你想爱我都不可能了。”国破家亡,总是让人痛心疾首。因此,千百年来,花蕊夫人的气节、良知、才情如她本人的美丽,让我们刻骨铭心。

  时间如风轻轻拂过。像这样感人肺腑的真情实事,在昭化比比皆是。唐代利州(今广元)益昌(今昭化)县令何易于“县令挽舟”与“摧茶焚诏”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何易于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品质,也展示了他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典雅风范。当时,何易于的顶头上司利州刺史崔朴一行从利州乘船出发,沿嘉陵江而下,欣赏两岸风光,到达益昌后欲返航。行舟缺少拉纤人,崔朴要何县令征民拉纤,哪知何易于挽起官袍跳入水中拉纤而行。当了解到春耕季节农民不是犁田插秧便是采桑养蚕,时间不可强占,也许是天良发现,崔朴等一行人个个羞愧难当,纷纷跳下船,骑马回利州去了。

  何易于在昭化为官三年,除上述故事传为千古美谈外,“摧茶焚诏”更显示了他高贵的品质。昭化历来盛产茶叶,由于民穷而以制茶出售养家糊口,但从古以来从未交过税。朝廷得知此事后,下诏征税。诏书到达何易于手中,何易于说,即便不上税,昭化的百姓生存都难,上税不是把大伙都往绝路上赶吗?遂将诏书焚掉。抗诣焚诏是何等之罪?轻者丢小命,重者诛九族。好在当时巡视全国的观察使吏知道了此事,被何县令这种敢于为民献命的精神所感动,并未向朝廷上奏弹劾。这两则故事,在《新唐书·何易于传》中均有记载。在古代,一个基层官员,无论他客观为民还是主观为国,能够始终将两者利益置于首位,这样的官员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腔正气,两袖清风”,正是这种真实典型的写照。

  在昭化,只要我们打开那扇进入历史的大门,就能读到那一本本厚重的史册,有古书院的遗风,有橘柏渡头的浪花,有古蜀道上沉寂的脚步,还有天雄关伟岸的英姿。每一段传说,每一个故事,都有着荡气回肠或深沉悲伤的情韵。在离开昭化的时候,我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昭化小住一段日子,也是在这样一个暮春的雨天,走进静谧的古城,在一座古老的木质结构的四合院里,租一间窗前有书桌的房子;在樱桃熟透的季节,在和风细雨中,展开书页,让远古崇高的气节和美丽抚摸我这颗历经沧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