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百年文艺的红色传统与精神血脉
栏目:特别推荐
作者:周荣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静静的鸭绿江》  周建新 著
沈阳出版社  2021年7月出版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风雨征程正与百年新文学同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内核深刻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道路及其艺术表现形态,也造就了百年文学的红色传统。这段历程和精神镌刻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新文学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形象化的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可以说,作家们用自己的创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奋斗历程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报告文学《静静的鸭绿江》叙写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老人坎坷而辉煌的革命经历,赓续了百年文艺的红色传统与精神血脉,树立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典范,在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静静的鸭绿江》在高扬革命理想的激情火炬中记录和镌刻了伟大建党精神,以人物塑造展现共产党的底色,又具有自身特有的历史视野和思想内蕴,主人公的经历跨越七十多年,涵盖多个历史时期,兼具革命者、创业者等多重身份,折射出更宽阔的历史景观和革命精神。

  文学是人学。百年新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格的经典人物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谱系。在这众多的人物谱系中,革命英雄形象最为光彩夺目,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党性和信仰的化身,是人格力量的化身,是百年红色文艺的魅力之源。作为一位革命英雄,也是《静静的鸭绿江》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孙景坤的形象令人感觉既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毫无疑问,孙景坤是革命英雄谱系中的一员,具有革命英雄的诸多共性,在战争年代,他英勇顽强、出生入死,用热血青春诠释了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刚结婚三天,就报名参加抗美援朝,舍小家为大家,两进两出朝鲜战场。这种英勇无畏,这种人民本色,这种对信仰的忠诚,在《红日》《保卫延安》《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经典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但孙景坤又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为他几乎将所有美德与光辉集于一身,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再到新世纪的漫长七十多年里,他深藏功名、扎根乡村、造福桑梓,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鲐背之年,他甘于清贫,淡泊名利,践行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这种美德与光辉我愿意称之为“人民性”。

  人民性,是孙景坤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的品格。在孙景坤的朴素理解中,革命是为人民谋福,所以他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中,他所做的,无论是参加土改和解放战争、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还是主动回乡务农、造田种树,都是要为乡亲、为大家谋福利、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是孙景坤心中最朴素的也是永恒的动力源。孙景坤的行动证明了,革命具有神圣的精神感召力,革命的图景符合人性中对美和理想的向往,这也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图景吸引孙景坤投身其中,精神世界也焕然一新;革命的精神感召力极大地激活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又以自己的行动、奉献和忠诚充分彰显了革命的神圣性。

  阅读《静静的鸭绿江》的过程,是一次革命地理学意义上的跋涉与行进,也是一次革命精神的漫游与洗礼,更是一堂生动而鲜活的党史教育课。跟随作品朴素的笔触,沿着孙景坤老人的足迹,时间又回到了那个积弱积贫、战火纷飞的年代,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历史进程;回乡务农、修坝造田种树、搞副业抓工业,在孙景坤老人一次次果断抉择、默默无言的行动中,一个饱满的、深沉的革命英雄形象站立起来,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的景观也由此徐徐展开。站在百年红色文艺的延长线上,《静静的鸭绿江》以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思想性与形象性的统一,成功塑造了一位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在和平年代甘于奉献的革命者,充盈了革命英雄形象的精神空间。

  百年文学,以梦为马,以笔为旗,用文字为党熔铸魂魄,为人民抒情抒怀,为时代明德立传。文学也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其中蕴藏着根植于土地、根植于人民、根植于民族的精神谱系,影响并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红色文艺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欢迎,有的已经成为永镌文艺史册的经典,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恰当的艺术手法和形式,表现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塑造了具有精神感召力的英雄形象。《静静的鸭绿江》以坚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严谨的纪实性笔法,在高度复原的历史情境中塑造了堪称新时代典型的人物形象,呼应并丰富了红色文学的艺术经验,也再一次证明,无论在任何时代,文艺创作要接地气,有生活气,沾烟火气,才会有人气。在新的百年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以新的优秀文艺作品去守护新征程中的人民之心,《静静的鸭绿江》和主人公孙景坤一起做到了对人民之心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