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探索与诗意的沉思
——读张春梅《地理之镜中的文学表达》
栏目:品读斋
作者:顾梅珑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幸第一时间拜读了江南大学教授张春梅新出版的专著《地理之镜中的文学表达》,感慨于她所经历的读书、工作与思考的辗转之路,惊叹其所具有的跨地域、跨学科、跨文化、跨边界的研究视界,更敬佩其踏实的治学态度、丰厚多元的学识以及诗意深沉的书写。我想,这一切都已融入了这本沉甸甸的专著中,如同天山的雪莲,正以别样的风貌盛开在当代边地文学研究的百花丛中。

  这是一本跨界与融合的书。诚如作者曾经一直钟情的研究命题——“跨界写作”,该书的确实现了多层面与多维度的跨界书写,包括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跨界、西部文化与东部文化的跨界、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跨界、边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跨界等等。在各式各样跨界探索中,论者寻求着多样性的地域联系、话语联系与文化联系,尝试打破地域界限、族界壁垒与东西隔阂,深入思考多边关系间的交流路径,从而达到文化上的深层认知。在张春梅这里,跨界不是隔阂,而意味着对话,意味着交流和敞开,意味着贯通和超越。论者立足边地文学,却超越了简单的文本研读,在更开阔的网络中丰富其对边地创作的理解,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华一体”格局中,更加深其与世界潮流的沟通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在多向度的边地文学交流场中,论者既关注了“五四”的风云与鲁迅的影响,也挖掘了前苏联的现实主义轨迹,特别是在文学寻根浪潮中,还能听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回响。在本书文学实践的核心研究中,既有本土作家的原生态创作和跨语际实践,也有中国当代文学重量级作家穿越地域的边疆情结。可以说,跨界精神渗透在字里行间。论者在文学内外自由游走,表现出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旷达的研究魄力。

  这是一本扎根大地的书。尽管本书有着宏大的视野,跨越民族与世界、本土与故乡、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等各个维度,但却深深扎根于中国西部大地之中,文本研究扎实而又细致,涉及到众多西部本土作家与跨越地域的文学名家具体而精微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作者踏实的治学精神,也奠定了本书的现实基础。张春梅首先将关注的目光放置于那些生活在现实边疆中的写作者,包括:以怪诞风格与讽喻方式思考传统与社会道德的买买提明·吾守尔;关注流浪汉与基层人民生活,从城乡关系来关注现实边疆、探索生命意义与生存难度的西迁汉族作家赵光明;有着独特的叙事手法与叙事方略,记录故乡的点滴,寻求现代漂泊灵魂栖息地的阿拉提·阿斯木;有着深远的见识与智慧,关注现代转型中多元文化之间的摩擦,彰显复杂文化心理的边疆知识分子哈依夏·塔巴热克;还有傅查新昌那本扎根民族历史、经历前后版本变更的《秦尼巴克》,从厚重的民族历史视角与全球化的背景讲述返乡与回归家园的故事。不仅如此,该书还细致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化阵营中为数不少有着边疆血统的重量级作家,彰显其地域意识的复杂与厚重,如“哈萨克民族精神的探索者”艾克拜尔·米吉提,诗人沈苇,作家刘亮程、王刚、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等。可以说,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作家研究是专著中最鲜亮的珍珠,每一颗都与众不同、匠心独具,且相互关联,互有补充,共同串联起璀璨夺目的边地风情,承载了论者对那一方土地的热爱。

  这是一本诗意沉思的书。作为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这是张春梅向学界贡献的一部立意深远、触角丰富而又有学术深度的边地研究之书,是建构在“文学富矿”里的研究富矿。首先,不得不提及该研究的大文化语境,作者揭示了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提练出文本背后的多元文化精神,将文学研究的小视野扩展到文化研究的大视野之中,关注东西文化的交流、传统与现实的碰撞、走向世界的历程等等,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界,提升了文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难能可贵的是,论者并没有停留于对文化的泛泛而谈,研究深入至文学的审美疆域里,挖掘了边地文学创作者的独特诗性智慧。可以说,对于每一个作家作品,论者都带着鲜明的问题与探索意识,且切入角度不尽相同,每一个切口都敞开了一片风景,每一重叙述都隐藏着深层的思考。张春梅以其开放的视野和丰厚的学识带领读者深入至每一片诗意领地,分享其对生活、历史与时代的深沉体悟。

  最重要的是,这还是一本充盈着人文关怀的书。张春梅对边地的情感在那些扎根泥土的朴实叙述中缓缓流淌而出,多元、交融、梦想、家园、灵魂、智慧、自由、返乡,这些诗意的词语在这部学术著作中随处可见,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于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她笔下的边地意味着一方独特的审美世界,这里能看到骏马、草原、猎鹰、冬季的牧场,有博大的母亲和无畏的英雄,还有真实生存在这方土地的普通民众。她笔下的边地意味着多元与交融,这方土地有着多种血液的流淌,有着想离开却又离不开的浪子们,有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纠结,有着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织。她笔下的边地意味着家园,引导着它的孩子一次次踏上返乡之路,这片土地更是面对现代的喧嚣与人生困境的浪子们梦中的慰藉。她笔下的边地还意味着深沉的困惑,是本土人与外乡人的生存困境,是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在场或不在场的问题,然而不变的永远是游移与流动之中包容性的边疆精神。正如论者自己在谈论边疆文学时所说,她的研究更像是“一种文体意义上的探索,一种追求自由自在的书写,更是一种打破界限、真诚相见的坦率”,“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思维,一种观念,它扩大了美的世界和文学领域,是当代人与历史深处昂扬的精神气质之间的一场对话,是西部之根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一场对话,更是拆除壁垒,打破界限的尝试和努力”。

  可以说,这本书应该是张春梅献给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最好的礼物。如今,她已经从策马扬鞭的边塞来到杏花烟雨的江南,这本身便是一种跨越,也践行着她所倡导的交融精神,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听到她对这次跨越的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