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发辣子与擂钵
栏目:心语
作者:何先培  来源:中国艺术报

  湖南人爱吃辣椒,这是世人皆知的。其中长沙的“辣椒粉”、双峰的“辣酱”、邵阳的“姜丝剁辣椒”,都是闻名遐迩的。而湘西溆浦的“油发辣子”,更是别有风味,风靡省内外。

  了解一下溆浦“油发辣子”的加工方法,也是饶有趣味的。溆浦人制作“油发辣子”,先取干红辣椒放在锅中,文火焙脆,掺油炒香,再拌入擂钵,让它慢慢冷却、变脆,再拌些花椒、蒜瓣之类的辅料,用一种专制的硬木棒(溆浦人称之为“擂酱杵”),将辣椒捣碎成泥辣酱,加些当地产的菜、茶油,就成了溆浦有名的“油发辣子”。这种“油发辣子”香气四溢,用它下饭,不要菜也能吃下一大碗!

  有人曾说过:“辣椒之动人,在辣,不在诱。”此话只说对了一半,溆浦人吃辣椒,讲究的就是那个辣味,越辣越有味。有的人直辣得舌头发麻,还是一个劲地夸赞:“辣椒蛮有味!”而说辣椒“不在诱”的,这就大谬不然了。溆浦的“油发辣子”呈绛色,香味沁人,看一眼“诱”人,闻一下更“诱”人,亲口尝一尝,长久记得,它就是以色、香、味博得溆浦人的喜爱。

  如果你有机会来溆浦,准会发现一个现象,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擂钵。这种擂钵是用粘土烧制而成的陶器,外施褐色釉,口敞底收,成圆锥形状,有嘴有把,内壁全是一条条从上到下的线条刻纹。这种线条刻纹不仅美观,而且起着磨擦作用。“擂酱杵”则是用上等硬木料制做的,它的顶端雕刻着各类图案,有虎头、有狮头、有狗头、有鱼头,美观耐用,时间一久,通身发亮。经考古学家考证,这种擂钵大约起源于唐、宋时期,在湖南一带盛行。到了清代,用这种擂钵加工“油发辣子”的习俗,就只龟缩在溆浦一带了。

  凡溆浦人,家家都备有一个擂钵,假如你有兴趣的话,逢炊烟四起之际,到民众家里走一圈,听到的不仅是“锅碗瓢盆”交响曲,还能听到一种“哐哐” “唦噜唦噜”之声,这就是用擂钵擂“油发辣子”发出的声音。

  擂钵,是溆浦人的一大特色,我敢说,在全国各地,甚至美国华人街,只要发现谁家有擂钵,不要问,他准是溆浦人。要不,他也是一个在溆浦生活过的“半溆浦人”。

  有一年11月,一位年过花甲的黄先生从台湾回溆浦探亲,他无意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擂钵的故事。一次,有位从台北辗转回溆浦探亲的老乡,返台时从家乡带去一个擂钵,同乡会的溆浦人一见到家乡的擂钵,眼泪汪汪,心血奔涌,都想据为己有。正当他们争抢时,有人出了个主意,将擂钵高价拍卖,开始定价一百台币,俄而升至一千台币。这时,黄先生思乡心切,一下子摔出三千台币,买下了这个擂钵。回家后他手捧擂钵,爱不释手,把擂钵供在堂屋神龛上,长久观仰。

  (作者系湖南省溆浦县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