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论道,唤醒诗意江南文化
——吴文化视野中的苏州新诗暨小海诗歌学术研讨会侧记
栏目:视线
作者:吴井泉  来源:中国艺术报

  风和日丽,樟香盈盈,海内诗家,齐聚石湖之畔,共论吴诗之道。日前,由苏州市职业大学主办、南开大学穆旦诗歌研究中心协办的吴文化视野中的苏州新诗暨小海诗歌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市职业大学举办。

  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曹毓民表示,苏州已逐渐成为中国新诗创作的主阵地。本次会议是苏州市职业大学首次为苏州本土诗人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作为苏州市属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江南文化品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开大学穆旦诗歌研究中心主任罗振亚作《小海与新时期江苏诗歌》的主报告。罗振亚认为,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绝非个体求同的过程,只有每个诗人的个人化色彩展示到位,才能增加诗坛的肌体活力和绚烂美感。他分析道,小海诗歌在日常化的“及物”选择、艺术品位的坚守、优雅灵动的风格等方面,和苏州诗歌乃至江南诗歌是同声相应的,但“小海始终以很强的方向感,秉承独立的精神立场,最大限度地拒绝外在写作风气的同化和裹挟”,“为诗坛提供了沉静、睿智而自然的个人化风格”。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范小青认为,小海的诗歌回到了凡俗本真的生活,获得生命本真的体验和领悟,这无疑是对吴地诗歌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她还说苏州新诗作为一种地域和文化现象,得到了各地学者、诗人们的肯定,使她对擦亮“江南文化”名片充满了信心。

  苏州市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小海(涂海燕)回顾了自己的写作历程。他认为,江南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现代性,即全方位开放的,孕育着各种可能。他由衷感叹,诗歌与文学让他拥有了另外一种人生,以诗人的身份感知生活与世界;同时,诗歌还能时时唤醒自我,唤醒人性中的美好,让他不被凡俗的生活和利益所遮蔽。

  研讨会邀请了活跃在当下新诗研究或新诗创作的一线专家和诗人,专业性和学术性都得到了充分彰显。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吕周聚认为,小海既是诗人,又是诗歌评论家,小海的诗歌批评能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从语言、节奏、情趣等角度切入探讨诗歌的内部规律,并将批评对象纳入文学史的坐标内予以考察,这既有诗史的高度,又有微观的感悟,使其诗歌批评既有趣味又有诗意。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陈霖关注到小海诗歌作品中对“声音世界”的建构,他认为,小海提炼、改造和转化口语的努力一以贯之,摒弃传统的韵脚,也不刻意追求词语的错落有致,显得自然而然。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投文细致辨析了小海口语诗与主流口语诗的区别,并以“转场”“偏移”来描述这种差异。著名诗人、诗评家李德武认为“田园与村庄”是小海在纷繁的语言创新中为自己确立的“语言空间”,这一语言策略不仅在“他们”群体中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即使在全国优秀诗人中也堪称独树一帜。三峡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波认为小海在经验叙事上追求结构性的整体诗意,通过对语言和生活之关系的考量,重构新的诗歌美学体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钦运认为小海对“江南”文化概念的理解有思想史和文化脉络的意蕴,在江南文化的书写上展现了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气象。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爱中、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珂、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白杰、广东财经大学教授田忠辉、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叶红、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卢桢、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巨川、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编审吴井泉、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崔修建等专家们在研讨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黄萍表示,今后还将举办这样的学术盛会,让苏职大成为研究苏州文化、塑造江南文化品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希望专家们继续为唤醒诗意江南文化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