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演员张怡的“红楼梦”
栏目:艺缘
作者:梅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得知自己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的那一刻,张怡热泪盈眶,抑制不住地兴奋和激动,她这么多年在评书艺术道路上的追求不仅收获了大批粉丝关注,也获得了国家级权威奖项的认可。同时,她内心又充满了压力,自己一直还在“追梦”的路上。那“梦” ,就是让她魂牵梦绕的评书《红楼梦》 。

  张怡是影视演员出身,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曾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演过戏,配过音,主持过节目,后来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做老师。她当了大学老师后,创办了“评书”选修课,这在全国艺术类专业院校尚属首例。后来学校成立曲艺系,开设鼓曲表演和评书表演两个专业,这在全国也尚属首次。张怡自己也说书,她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名著《红楼梦》 。传统评书的文本相对比较简单,人物黑白分明,性格较为单一。而《红楼梦》是一部人物众多、情节纷杂的文学作品,人物性格更加立体化、多面化,文学性也更强。很长一段时间,传统评书演员并未将整本的《红楼梦》呈现在舞台上,只是挑选段落演绎。如今,受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升, 《红楼梦》的文学性已经不再是影响说书人和观众沟通的障碍。张怡觉得应该尝试去说这部自己心爱的大书。

  但是,真的确定要说《红楼梦》 ,她感觉到了难度。首先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以前从没有老先生说过现场版评书《红楼梦》 。其次是表演难,传统评书作品中,不论《三国演义》 《水浒传》 ,还是《隋唐演义》 《东汉》 ,书中主要人物均是男性,所以在表演中主要借鉴老生和花脸等戏曲行当的经典表演。传统评书鲜有女性人物出现,即使出现,也往往是一带而过,并不是重点。 《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大多为女性,大量的花旦和青衣的角色,把她们说好才是这部书的关键。在人物刻画表演中,运用传统评书中的表演方法很难去表现,怎么办呢?

  从评书的要求来说, 《红楼梦》是大温书,有人说评书听的是热闹, 《红楼梦》讲的都是儿女情长、卿卿我我,没有传统评书打打杀杀来得热闹。如何让这部书热闹起来,抓住观众的心,从而符合评书的特点,张怡一直在费心琢磨。她将传统评书的单一矛盾冲突变成了多重矛盾冲突。多层次多线索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这部书的冲突,展开人物命运波折的独特优势。“宝黛钗情恋”“凤琏婚变”“东府之乱”“四大家族兴衰”等等各有其矛盾冲突的多重线索。为了突出女性评书的表演特色,她尝试以探讨女性内心世界为主。她借助《红楼梦》本身作品优势,用更多的诗词歌赋代替传统评书中的刀枪赞赋,以轻柔、秀丽、婉约的表演风格开创了女性评书的先河。在把小说《红楼梦》改编为评书话本的过程中,她把传统评书语汇、戏剧台词、戏曲念白、鼓曲鼓词、方言俚语、网络流行语汇等多方面语言元素结合起来。

  评书的魅力在于有说有评,站在一个什么立场对说书人来说至关重要,张怡大胆地以说书人自身的性别观点切入,从男性站位角度变成了用女性的视角来梳情析理。于是,她选择了独特的女性评书风格,既要坚持传统,强调借鉴戏曲表演对人物的刻画,从传统借鉴老生花脸变成了大量借鉴花旦行当的表演,来增加评书叙述的表现力,用“提腰”“拧腰”“揉腰”等技巧刻画女性人物,将腰部“圆”的动律和韵律化在自己身上。她借鉴了很多戏曲表演中女性角色的眼神运用到评书表演中。曲艺表演中说书人靠眼睛来表达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同人物的心境和变化多端的情绪等,可以概括为“以神传意” 。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眼神与林黛玉的不同处理方式。长着“丹凤眼、吊梢眉”的王熙凤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的林黛玉表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曲艺表演中把戏曲青衣和花旦的表演融会贯通,就会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神似。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张怡版评书《红楼梦》 ,水中月般的红楼,没有横刀立马,只有水一样的女子。她一出场,书未开场,已是笑靥如花;她有时坐着说书,因为不需要大的身段,一方手帕,一袭旗袍,张口是“阆苑仙葩,美玉无瑕” ;举起的兰花指,捏尽了人世间那点儿小心事。她说晴雯,我们就看见了女中君子;她说薛蟠,我们就瞧见了泼皮无赖。她不说天下事,只说大观园里的那点事。一个个人物跃然而出,一段段故事出神入化。观众沉醉于中,流连其中。于是,这千年的说书行当,在这个新时代,款款走来了一位女先生。观众喜欢上了这位说书的女先生。

  观众第一次看张怡的评书表演,最多的结论都是:她和传统的评书表演有些不一样。到底什么地方不一样呢?从张怡这些年的演出剧照录像中就能发现很多不一样。十年前的张怡在演出时穿着男性的中式对襟粗布衫,五年前的张怡开始穿双色掐牙的配色小马夹,再到近两年的张怡穿上了包含着明清元素、各种色调、自己设计的女式古装。她演出的扇子从硕大的一尺扇变成了娟秀的坤扇。从传统白扇面变成了和每套演出服搭配的彩色扇面。手绢也从最初的白毛巾变成了真丝绣花绢帕。改变的不只是表演,就连她演出的场面桌也从传统的深色桌围变成了恬淡色调的精美刺绣桌围,手持道具中除了保留醒木在传统评书中的半实物表演之外,把手帕和扇子都重新赋予了女性特色。十年来,这一切改变其实都只为了一件事,让现场评书版《红楼梦》更加深入人心。

  张怡在线下的书馆和线上的网络直播间都有很多一直追随的观众。既有旅居海外的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也有90后甚至00后的时尚青年,还有在各行业打拼的职场人士。他们视张怡为偶像,甚至有的观众因为喜欢她的评书让自己孩子考了张怡任教的学校。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给张怡“挑毛病” ,就是一个错别字也要给她纠正出来。张怡也把观众当成朋友一样相处。张怡说,最应该感谢的是观众的认可,观众对她的“严”其实就是对她的“爱” 。如果说是《红楼梦》这部作品让她改变了原有的表演风格,还有就是广大的观众让她树立了作为一名女性评书演员的表演特色,让她坚定了作为一个评书演员勇敢“追梦”的信心和勇气。她还将义无反顾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